探秘“中国龙城”--诸城

  化石曝露面积世界最大

  4月1日,记者来到诸城市西南角龙都街道库沟村的龙骨涧发掘现场,这里距诸城市区10公里。发掘现场分两处,一处是库沟恐龙化石长廊,在长300多米、宽10米、均深4米的斜坡上,高低错落分布着3000多块巨大的恐龙化石,化石纵横交错,互相叠压,宛如一道浮雕式长廊。另一处是龙骨涧恐龙化石带,在长700米、宽200米的区域内,已发现化石2000多块。顺着时光隧道回到7000万年前,这些静寂无声的庞然大物如果还原成活体,如此众多该是多么令人心悸!

  距龙骨涧约五六华里,便是诗翁臧克家的家乡臧家庄。紧挨着臧老故居的,是另一个发掘现场。这是一个呈圆盘型的恐龙化石多层分布集群,3500平方米的区域内,集中了多层化石,已发现较完整的化石2600多块。

  恐龙化石的修复车间坐落在城南。发掘现场产出的化石被裹上厚厚的石膏后运到这里,然后由专业人员小心翼翼地拆封、修复。在这里,我们遇到了正在指导修复、补配“巨无霸”的赵喜进教授。“我们计划在今年6月完成装架,这具恐龙骨骼高达10米以上、长约20米。我打算将其命名为"中国龙"。”

  赵喜进1935年生于山东莒县,少年时代生活学习在烟台,1955年由国家派往莫斯科大学,主修地质古生物学专业。在那里,他第一次见到了恐龙化石。此后近半个世纪以来,他一直从事恐龙及中生代地层学研究,与恐龙结下不解之缘,被业内人士誉为“恐龙王”。

  赵喜进说,诸城不仅库沟、臧家庄、侯家屯3个地点有恐龙化石,在玉皇、西寨、西见屯、孙家黑龙沟、南朱解、罗合头、李家庄、小黑龙沟、南老村、小两河、下常旺铺、上常旺铺、唐家洼、张祝河湾、解家庄等26个村庄,均有恐龙化石发现,未来的发现可能更加惊人。诸城因此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龙城”。精神矍铄的赵喜进两眼放光:“我与恐龙打了一辈子交道,走过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恐龙化石发现地,像龙骨涧这样大规模的恐龙化石群,这么多的种类,这么高的富集度,还从未见过!它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已发现的曝露面积最大的恐龙化石群。”

  化石是古生物学研究的惟一对象。通过它,人们可以恢复特定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的行为特征、生活习性、生存环境。赵喜进也试图让这些冰冷无言的化石说出更多,并通过它们重返白垩纪,探寻诸城鸭嘴龙的生活。

  在赵喜进的工作室,记者见到4张恐龙生活场景模拟图,分别显示恐龙生活的4种区域:浅水区、河漫区、深水区、丘陵区。一张图上,丘陵叠翠,湖泊点缀,交错生长的阔叶、被子植物葱茏茂密,生活在浅水里的恐龙怡然自得地吃着蕨类植物。另外3张图,恐龙或在沙滩漫步,或在丛林徜徉,或在深水活动,四周长满橡树、银杏树、铁树等各种绿色植物。

  “从图上可以看出,恐龙生活的白垩纪,莱诸盆地四季如春、气候湿润、水草丰茂、风景秀丽,适宜各种恐龙生存。”赵喜进说。

  生活在距今约7000万年前后的中生代白垩纪晚期的鸭嘴龙,属鸟臀目恐龙的鸭嘴龙科,因其嘴形似鸭嘴而得名,栖息于湖泊沼泽地区,是一种水陆两栖型爬行动物,以岸边的植物和水中的蚌类为食物。它前肢短小,后肢长且粗壮,趾间有蹼,可在陆地站立行走,也可潜入水中划水,由于没有锐利的牙齿、犄角、刺、坚硬的外壳等护身武器,遇到肉食性恐龙袭击时只能逃跑。鸭嘴龙是卵生动物,下蛋就像现在的乌龟一样,一般在湖泊岸边挖一个坑,把蛋下在里边,用树枝和叶子以及沙土埋上后扬长而去,依赖阳光孵化。到一定时候,鸭嘴龙会重新回到产蛋地,用喙把蛋壳啄开,让小恐龙破壳而出。

  “鸭嘴龙为什么长得如此巨大?”记者问。

  “爬行动物的特点是不住地吃,不住地长,直到死都在生长。莱诸盆地自然环境优越,食物来源丰富,恐龙长得如此雄壮高大也就不足为奇了。”赵喜进说。

  灭绝原因可能有四种

  究竟什么原因导致恐龙灭绝?“恐龙灭绝的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4种假说,即小行星撞击说、气候变化说、火山爆发说及恐龙自身疾病等,我认为,莱诸盆地恐龙灭绝有4种可能。”赵喜进说。

  第一种可能是,由于强烈的地壳运动或火山爆发或地震,伴随着洪流爆发而集群死亡。龙骨涧南约3华里便是火山岩地带。“产出的化石中,混杂着的火山灰和砾石就是实证。”此外,在诸城文明史记载中,也曾多次发生过地震。从地质图上看,诸城南部地区为多震地区。

  第二种可能是致命瘟疫流行,恐龙传染疾病而灭绝。赵喜进的依据是,他在新发掘的恐龙骨骼上,发现了两块骨结核。“这不是骨骼本身成分,而是骨瘤,或者说是骨癌。”

  第三种可能是,因地球引力变化,北冰洋海水流到太平洋,导致温度降低,恐龙无法正常繁殖而灭绝。“当代试验表明,鳄类动物在26-34摄氏度所繁殖后代全为雌性,在34-36摄氏度所繁殖后代均为雄性。作为鳄类动物的"堂兄弟",恐龙在一定温度下繁殖的后代,也可能是单性。”

  还有一种可能,白垩纪晚期气候变化,裸子植物减少,被子植物增多。恐龙吃被子植物消化不良,会放很多屁。因恐龙稠密,恐龙屁使臭氧层变薄,最终导致气候变化,植物枯萎、恐龙灭绝。

  “不管怎样,恐龙作为一种动物消失了,可同时,它可能演化成了其他种类的动物。”赵喜进说,虚骨龙化石里发现有类似羽毛的成分,也许虚骨龙是鸟类的祖先。

  为什么龙骨涧的恐龙化石如此集中?“这些恐龙可能是群体生活,也许是在一起游移活动时,突然间遭到某种外力作用,然后被洪流集体冲积搬运到这里,尸骨被泥沙迅速填埋,与空气隔绝,从而保留下来。在搬运过程中,恐龙尸骸被洪水冲散了架。”

  “恐龙尸骨既然是洪水冲来的,也许这些恐龙不是当地的?”

  “从化石的磨圆度来看,这些骨头没有经过长时间摩擦,骨骼外表仍很尖锐、粗糙,说明恐龙生活栖息地就在当地这个范围。很可能是毁灭性的火山爆发,导致恐龙灭亡后,洪水将恐龙尸骨移动,最终在龙骨涧一带沉积。”赵喜进说。

  开发性保护亟待加强

  如此惊人的恐龙化石群,如何开发、保护?诸城市旅游局局长王克柏介绍,诸城在3次发掘中已耗费巨资,1997年建起江北最大的恐龙文化主题博物馆,馆内设6个展厅,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其中鸭嘴龙展厅专门展示“巨大诸城龙”。

  在库沟、臧家庄两个发掘点,诸城准备投资15亿元,规划6000亩,建设龙骨涧地质公园、文化产业园。首期采用恐龙的形状建设主场馆,主要展示世界规模最大的恐龙化石长廊、世界品种最多的恐龙化石集群、世界个体最高的鸭嘴龙化石骨架等,其中恐龙化石骨架展示将达100多具。同时,通过远古环境复原、声光电高科技再现、文化艺术展演等多种手段,把龙骨涧打造成集科研、科普、观光、休闲及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赵喜进说,恐龙化石在装架展示、研究利用的同时,要特别注重保护。挖掘或裸露的化石很容易风化,必须及时打上胶,并定期作防腐处理。“除建成室内陈列馆展示外,发掘的其它化石研究后,要及时回埋。”

  硬件要投资,软件也要跟上。“恐龙发掘、修复、装架乃至研究,每一步都需要技术指导,这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需要掌握地质、生物、外语、摄影等多门知识,但现在研究和保护的专业队伍必须加强。”赵喜进说。

  王克柏介绍,诸城已选聘50多名专业人才和优秀大中专毕业生,组建了恐龙化石发掘、修复、科研3支队伍。目前,龙骨涧地质公园也正在积极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和文化双遗产,争取国家在科研、资金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从美学角度,龙骨涧及其相邻的涓河具有绝妙的、优美的自然风貌;从科学角度,龙骨涧具有突出的、罕见的地质结构;从保护角度,龙骨涧属于稀少的、不可再生的自然现象;从历史文化角度,龙骨涧具有众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和双遗产后,可以更好地保护化石资源,更好地发挥它在科学知识普及、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王克柏说。


来源:人民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