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全球发现的恐龙胚胎

不久前,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R. Reisz以及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德国和澳大利亚学者组成国际团队在国际知名刊物《nature》报道了中国云南省下侏罗统发现的基干蜥脚型亚目(Sauropodomorpha)恐龙胚胎化石,这些恐龙胚胎可能属于许氏禄丰龙(Lufengosaurus huenei),我们下面就借此机会盘点一下全球发现的恐龙胚胎。

许氏禄丰龙胚胎化石

许氏禄丰龙胚胎化石

许氏禄丰龙:蛋内运动

许氏禄丰龙是一种植食性恐龙,体长4到9米,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人杨钟健院士于1941年研究命名的,因此被称为“中国第一龙”。

古生物学家发现许氏禄丰龙胚胎股骨中的血管和其他软组织的比例非常大,因此推测其生长速度比任何其他的恐龙都要快得多。古生物学家比较不同发育阶段的许氏禄丰龙胚胎股骨,还发现它们并没有以恒定的速度生长。

古生物学家还发现许氏禄丰龙胚胎股骨上用以附着肌肉的第四转子非常之大,因此推测许氏禄丰龙破壳以前就在蛋内做屈伸运动,并且刺激股骨发育成形。

此外,古生物学家还通过红外线光谱照影系统在许氏禄丰龙胚胎化石中发现了已知最早的原位保存脊椎动物有机残留物。

刀背大椎龙胚胎化石

刀背大椎龙胚胎化石

刀背大椎龙:可爱的恐龙宝宝

刀背大椎龙(Massospondylus carinatus)是许氏禄丰龙的近亲,二者都属于基干蜥脚型亚目恐龙,并且都生活在早侏罗世。

2005年,古生物学家从南非发现的恐龙蛋化石中发现了刀背大椎龙的胚胎,他们发现这些恐龙胚胎只有15厘米长,它们的四肢长度接近,有着很大的头骨和眼睛,看起来非常可爱。而且古生物学家还发现刀背大椎龙胚胎的嘴巴里没有牙齿,因此推测它们出生后无法自己进食,需要成年恐龙照顾一段时间才能独立。

巨龙类胚胎化石

巨龙类胚胎化石

巨龙类:巨型恐龙的袖珍宝宝

蜥脚次亚目(Sauropoda)恐龙是地球历史上体型最大的陆生动物,其中一些的体长超过三十米,体重达到七十吨。

然而,蜥脚次亚目并非刚一出生就非常巨大。古生物学家在阿根廷发现了一处巨龙类(Titanosauria)恐龙的筑巢地,使得人们第一次有机会了解这些巨型恐龙的生命的开始。

巨龙类恐龙是蜥脚次亚目中最晚出现的一支,尽管古生物学家早在十九世纪就在印度发现了巨龙类恐龙的化石,但是直到最近这类恐龙才被广泛的研究。过去,古生物学家认为蜥脚次亚目的繁盛期是侏罗纪,这类动物进入白垩纪后就被新兴的鸟臀目恐龙取代了,但是新的证据表明,即使是在白垩纪,巨龙类恐龙也非常繁盛。

1998年,L.M. Chiappe等人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亚,一个叫Auca Mahuevo的地方找到了一处规模巨大的巨龙类恐龙的筑巢地。该处巨龙类恐龙的筑巢地面积超过一平方公里,散布着数千枚恐龙蛋化石,古生物学家还在其中一些恐龙蛋化石碎片中找到了恐龙胚胎的骨骼。

古生物学家发现巨龙类恐龙的胚胎结构透露了祖先的特征,比如在成年巨龙类恐龙中颧骨很小,而在巨龙类恐龙的胚胎中则有很大的颧骨,这一特征类似巨龙类恐龙的祖先基干蜥脚型亚目恐龙。

古生物学家还发现相比成年巨龙类恐龙十几米,甚至几十米的体长,这些恐龙蛋直径只有11到12厘米,孵化出来的幼年恐龙也不过几十厘米。由于幼年恐龙体型太小,又没有保护自己的手段,因此巨龙类恐龙的生存策略就是产下大量的恐龙蛋,古生物学家发现每个巨龙类恐龙的巢穴里都至少有二十五枚恐龙蛋。

镰刀龙超科胚胎化石

镰刀龙超科胚胎化石

镰刀龙超科:早熟的恐龙

镰刀龙超科(Therizinosauroidea)是白垩纪时期分布于亚洲和北美洲的一类长相奇特的恐龙,古生物学家最初发现镰刀龙超科的时候曾经误认为它们是一类巨型的龟类,后来又有学者将它们作为不同于蜥臀目和鸟臀目的恐龙,命名为慢龙目。

直到最近,古生物学家才发现镰刀龙超科实际是鸟类的近亲,属于兽脚亚目手盗龙类。但是和大部分兽脚亚目恐龙不同,镰刀龙超科并不是肉食恐龙,古生物学家根据它们的牙齿结构推测它们主要吃植物。

2008年,加拿大古生物学家M. Kundrat等人报道了一件产自中国河南省上白垩统的恐龙胚胎,古生物学家根据其的头骨、牙齿以及标志性的发达前肢等特征将其归入镰刀龙超科,并指出其很可能属于杨氏内蒙古龙(Neimongosaurus yangi)或美掌二连龙(Erliansaurus bellamanus)。

M. Kundrat等人发现这件镰刀龙超科胚胎的颈椎和尾椎的神经弓和椎体愈合,背肋、髂骨和耻骨完全骨化,胫骨和腓骨可能共同骨化。这些特征表明镰刀龙超科恐龙具有早熟性,因此它们可能一破壳就可以离开巢穴。

奥氏葬火龙

奥氏葬火龙

奥氏葬火龙:为窃蛋龙平反昭雪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在蒙古戈壁发现了大量的恐龙蛋化石,由于当地发现数量最多的恐龙化石属于一种称为安氏原角龙(Protoceratops andrewsi)的小型恐龙,因此他们推测这些恐龙蛋化石属于安氏原角龙。

古生物学家在这些恐龙蛋化石巢穴的附近还发现了一枚很小的兽脚亚目恐龙的头骨,H.F. Osborn将其命名为嗜角龙窃蛋龙(Oviraptor philoceratops),意思是“喜爱吃角龙蛋的盗贼”。因为H.F. Osborn发现这种嗜角龙窃蛋龙没有牙齿,腭骨却长有突起,而且化石又发现在恐龙蛋化石巢穴的附近,因此推测它们可能以恐龙蛋为食,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偷蛋贼。

七十年过去了,随着冷战的结束,又一批来自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追随前辈的足迹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进入蒙古戈壁。这一次古生物学家也发现了大量完整的恐龙蛋化石,更让人吃惊的是其中一些恐龙蛋化石巢穴的上方蹲坐着成年恐龙,这种恐龙也属于窃蛋龙科(Oviraptoridae),和嗜角龙窃蛋龙非常接近,后来被命名为奥氏葬火龙(Citipati osmolskae)。

古生物学家查看了恐龙蛋化石的时候有了更惊人的发现,其中的胚胎骨骼并不属于安氏原角龙,而应该属于蹲坐在恐龙蛋化石巢穴上的奥氏葬火龙,因此奥氏葬火龙实际是在保护自己的巢穴。古生物学家根据奥氏葬火龙的证据,推翻了嗜角龙窃蛋龙是偷蛋贼的假设,为保护自己的恐龙蛋而牺牲的英雄妈妈平反昭雪了。

美丽伤齿龙胚胎复原图

美丽伤齿龙胚胎复原图

美丽伤齿龙:高智商恐龙的育儿经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古生物学家J.R. Horner和D.W. Weishampel在著名的蛋山(Egg Mountain)发现了一些恐龙蛋化石,但是这些恐龙蛋化石和当地最常见的皮氏慈母龙(Maiasaura peeblesorum)蛋化石并不相同。

古生物学家最初认为这些恐龙蛋化石可能属于当地的一种小型植食性恐龙马氏奔山龙(Orodromeus makelai),但是当他们观察恐龙蛋化石里保存的胚胎骨骼的时候才发现这些恐龙蛋化石应该属于小型肉食性恐龙美丽伤齿龙相似种(Troodon cf. formosus)。

美丽伤齿龙生活在晚白垩世的美国和加拿大,体长只有两米左右,但是加拿大古生物学家D. Russell测量了美丽伤齿龙的大脑后发现,它们比大多数恐龙都要聪明,因此提出如果美丽伤齿龙没有灭绝,很可能演化出一种称为恐龙人(Dinosauroid)的高智能生物,而哺乳动物则会被扼杀在萌芽里,人类也不可能出现。

尽管美丽伤齿龙没有机会进化出恐龙人,但是一些证据证明它们确实非常聪明。古生物学家在研究了中国的同类型恐龙蛋化石的排列方式后提出,美丽伤齿龙会将恐龙蛋竖立起来埋在土里,而非像大部分恐龙那样会将恐龙蛋以横卧的方式埋在土里。古生物学家解释说,因为美丽伤齿龙的蛋壳很薄,容易发生破碎,而将恐龙蛋竖立起来埋在土里的方式要比横卧的方式的抗破碎能力高出四到五倍。

杰氏拜伦龙胚胎化石

杰氏拜伦龙胚胎化石

杰氏拜伦龙:中生代的杜鹃鸟

古生物学家在奥氏葬火龙的恐龙蛋化石巢穴里还发现两枚很小的恐龙头骨化石,但是这些恐龙头骨化石长有很多细小的牙齿,因此并不属于奥氏葬火龙,后来古生物学家发现这两枚头骨属于杰氏拜伦龙(Byronosaurus jaffei)的胚胎或幼体。

古生物学家对于杰氏拜伦龙的胚胎或幼体为什么会出现在奥氏葬火龙的恐龙蛋巢穴里大惑不解,一些古生物学家认为可能奥氏葬火龙捕杀了杰氏拜伦龙,但是其他古生物学家则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指出奥氏葬火龙和其他窃蛋龙科都应该主要以植物为食。

杰氏拜伦龙是美丽伤齿龙的近亲,二者都属于伤齿龙科(Troodontidae),杰氏拜伦龙也有着超过大部分恐龙的高智能。因此一些古生物学家认为杰氏拜伦龙可能是中生代的杜鹃鸟,会把自己的恐龙蛋产在其他恐龙蛋巢穴里,让其他恐龙照顾自己的幼体。

东戈壁阎王角龙胚胎化石

东戈壁阎王角龙胚胎化石

东戈壁阎王角龙:扫描恐龙蛋

新角龙类(Neoceratopsia)恐龙是白垩纪最繁盛的一类植食性恐龙,但是古生物学家一直没有确凿的胚胎化石,直到2008年美国古生物学家A.M. Balanoff才通过CT扫描技术确认了一枚恐龙蛋内的胚胎属于东戈壁阎王角龙(Yamaceratops dorngobiensis)。(化石网/兽王)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