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的史前环境

注释:

[1][12][17] 吴建民:《长江三角洲史前遗址的分布与环境变迁》,《东南文化》1988年第6期;沈国俊:《长江古河道的  发现》,《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五),地质出  版社1988年;许世远:《长江三角洲地区风暴沉积研究》,  科学出版社1997年。

[2]杨怀仁、赵英时、谢志仁:《中国东部晚更新世以来的海面升降运动与气候变化》,《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二),地质出版社1985年;陆巍、吴宝鲁《试论第四纪晚期中国古人类三次迁移与气候变化》,《地理学报》52卷5期1997年;温孝胜等:《中国全新世气候演变研究的进展》,《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6月;许世远、陈中原:《中国大河三角洲发育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地理学报》50卷6期1995年;杜建国:《苏州东南部全新世沉积特    征及海侵》,《江苏地质》21卷1期1997年。

[3][32]严钦尚、黄山:《杭嘉湖平原全新世沉积环境的演变》,《地理学报》42卷1期1987年。

[4][7]杨怀仁、谢志仁、杨达源:《全新世海面变化与太湖的形成和演变》,《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二),地质出版社1985年;吴标云:《太湖地区晚更新世沉积环境研究》,《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五),地质出版社1988年;徐建春、郑升:《太湖一宁绍平原新石器文化遗址分布与环境变迁的关系》,《东南文化》1990年第5期。

[5] D. I. Stanley等:《新石器人类活动反映了中国长江三角洲海平面控制地形的变化》,《海洋地质动态》1997年第4期;马建华摘译自《Geology》 1996 , Vol. 24 , No. 12

[6]杨群:《东南远古文化的发现与文明的历史进程》,《东方文明之光—良诸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年;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文物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7]杨怀仁等:《全新世海面变化与太湖的形成和演变》,《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二),地质出版社1985年;

[8][52]徐建春等;《太湖一宁绍平原新石器文化遗址分布与环境变迁的关系》,《东南文化》1990年第5期。

[9]刘苍字、曹敏:《上海西部“冈身”的碳l4测年及其地质意义》.《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四),地质出版社1987年。

[10]王富葆等:《太湖流域良诸文化时期的自然环境》,《东方文明之光—良诸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年;谷建祥、邹厚本、李民昌、汤陵华、丁金龙、姚勤德:《对草鞋山遗址马家洪文化时期稻作农业的初步认识》,《东南文化》1998年第3期;刘会平、王开发:《沪杭苏地区若干文化遗址的饱粉—气候对应分析》,《地理科学》18卷4期1998年;温孝胜等:《中国全新世气候演变研究的进展》,《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6月。

[11]奚建国等:《上海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的演变》,《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五),地质出版社1988年;吴小平:《上海地区史前文化时期环境的演变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华夏考古》1998年第4期。

[13]严钦尚等:《杭嘉湖平原全新世沉积环境的演变》,《地理学报》42卷1期1987年。

[141闻惠芬:《从考古材料试看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的特征及古地理的关系》,《史前研究》1985年第4期;徐建春:《浙北平原新石器文化的生态学分析》,《浙江学刊》1989年第1期。

[15]吴建民:《长江三角洲史前遗址的分布与环境变迁》,《东南文化》1988年第6期;吴小平:《上海地区史前文化时期环境的演变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华夏考古》1998年第4期。

[16][29]吴汝柞:《史前时期的杭嘉湖地区》,《浙江学刊》1992年第4期。杨群:《东南远古文化的发现与文明的历史进程》,《东方文明之光—良诸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年;昊小平:《上海地区史前文化时期环境的演变及其对人类活动的    影响》,《华夏考古》1998年第4期。

[18][28]谷建祥等:《对草鞋山遗址马家洪时期稻作农业的初步认识》,《东南文化》1998年第3期。

[19]王富葆等:《太湖流域良诸文化时期的自然环境》,《东方文明之光—良诸文化发现6。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l9%年;刘会平、王开发:《沪杭苏地区若干文化遗址的抱粉—气候对应分析》,(地理科学》18卷4期1998年;温孝胜等:《中国全新世气候演变研究的进展》,《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6月。

[2O]吴建民:发长江三角洲史前遗址的分布与环境变迁》,《东南文化》1988年第6期;徐建春:《浙北平原新石器文化的生态学分析》,《东南文化》1999年第5期;徐建春等:《太湖一宁绍平原新石器文化遗址分布与环境变迁的关系》,《东南文化》1990年第5期;陈中原等:《太湖地区环境考古》,《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五),地质出版社1988年。

[21]黄赐瑛、梁玉莲:《江苏青墩古人生活时期的地理环境》,《地理学报》39卷1期1984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盐城市文管会、盐城市博物馆:《江苏阜宁陆地遗址》,《东方文明之光—良诸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中心1996年。

[22]朱诚等:《长江三角洲及苏北沿海地区7000年以来海岸线演变规律分析》,《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五),地质出版社1988年。

[23]王开发、张玉兰、蒋辉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全新世抱粉组合及其地层、古气候意义》,《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八),地质出版社1995年;昊小平:《上海地区史前文化时期环境的演变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华夏考古》1998年第4期。

[24]王仁湘:《裕泽文化初论—兼论长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文化相关问题》,《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 (五),地质出版社1988年;吴汝柞:《史前时期的杭嘉湖地区》,《浙江学刊》1992年第4期;杨群:《东南远古文化的发现与文明的历史进程》,《东方文明之光—良诸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吴小平:《上海地区史前文化时期环境的演变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华夏考古》1998年第4期。

[25]徐建春等:《太湖一宁绍平原新石器文化遗址分布与环境变迁的关系》,《东南文化》1990年第5期;王富葆等:《太湖流域良诸文化时期的自然环境》.《东方文明之光—良诸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陈杰、吴建民:《太湖地区良诸文化时期的古环境》,《东方文明之光—良涪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年;吴小平:《上海地区史前文化时期环境的演变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华夏考古》1998第4期;许悼云:《良诸文化到哪里去了》,《良诸文化研究:纪念良浩文化发现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科学出版杜1999年;刘斌:《良诸文化聚落研究的线索与问题》,《良诸文化研究:纪念良堵文化发现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科学出版社1999年。

[26]杨怀仁、韩同春、杨达源、谢志仁:《长江下游晚更新世以来河道变迁的类型和机制》,《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二),地质出版社1985年;王青:《距今4000年前后的环境变迁与社会发展》,《东方文明之光—良诸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年;王富葆等:《太湖流域良诸文化时期的自然环境》,《东方文明之光—良诸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陈杰等:《太湖地区良诸文化时期的古环境》,《东方文明之光—良诸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1996年;程鹏、朱诚:《试论良诸文化中断的成因及其去向》,《东南文化》1999年第4期;苏文:《从考古发现谈长江三角洲地区及太湖平原史前文化和环境的关系》,《南京大学学报》1986年增刊;宋建:《良涪文化向马桥文化演化过程初探》,《上海博物馆集刊》1990年第5期;吴小平;《上海地区史前文化时期环境的演变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华夏考古》1998年第4期。

[27]张自强:《江海平原的自然基础和先民文化之探讨》,《东南文化》1996年第1期。

[30]纪仲庆:《良诸文化的影响与古史传说》,《东南文化》1990年第5期。

[31]李春初:《长江河口三角洲问题评述》,《地理学报》46卷1期1991年。

[33].卜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市阂行区马桥遗址1993一1995年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7年第2期;陈中原等:《太湖地区环境考古》,《地理学报》52卷2期1997年;宋建:《良诸文化向马桥文化演化过程初探》,《上海博物馆集刊》1990年第5期;李伯谦:(马桥文化的源流》,《中国原始文化论集—纪念尹达八十诞辰》,文物出版社,1989年。

[34][42〕巫鸿:(从地形变化和地理分布观察山东地区古文化的发展》,《考古学文化论集》(一),文物出版社 1987年;吴汝柞:《试论石峡文化与海岱、太湖史前文化区的关系》,《纪念马坝人化石发现三十周年文集》,文物出版社,1988年。

[35]徐建春等:《太湖一宁绍平原新石器文化遗址分布与环境变迁的关系》,《东南文化》1990年第5期;陈杰等:《太湖地区良诸文化时期的占环境》,《东方文明之光—良诸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陈中原等:《太湖地区环境考古》,《地理    学报》52卷2期1997年。

[36]南京博物院:《青莲岗文化的类型、特征、分期和年代》,《文物集刊: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37]苏秉琦:《太湖流域考古问题:1984年I1月17日在太湖流域古动物古人类古文化学术座谈会上的讲话》,《东南文化》1987年第1期。

[38]卢云:《中国历史发展的空间透视》,《历史地理》(九),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39]殷志强:《试论良诸文化玉器的历史地位》,《东方文明之光—良洛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

[40]郝明华:《良诸文化玉器探析》,《东方文明之光—良诸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

[41]汪遵国:《中国文明的黎明时代:关于良诸文化的提纲》(东方文明之光—良沽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

[43]徐建春:《浙北平原新石器文化的生态学分析》,《浙江学刊》1989年第1期;汪遵国:《中国文明的黎明时代:关于良诸文化的提纲》,《东方文明之光—良诸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年。

[44]杨式挺:《石峡文化类型遗存的内涵、分布及其与樊城堆文化的关系》,《纪念马坝人化石发现三十周年文集》,文物出版社1988年。

[45]吴汝柞:《试论石峡文化与海岱、太湖史前文化区的关系》,《纪念马坝人化石发现三十周年文集》,文物出版社1988年;纪仲庆:《良诸文化的影响与古史传说》,《东南文化》1990年第5期。

[46]王昆吾:《潮汕文化的一支古老来源》,《中国早期艺术与宗教》,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

[47]吴建民:(长江三角洲史前遗址的分布与环境变迁》,《东南文化》1988年第6期;施雅风等:《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波动与重要事件》,《中国科学》(B辑)1992年第12期。

[48]南京博物院:《太湖地区的原始文化》,《文物集刊: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49]刘杨群:《东南远古文化的发现与文明的历史进程》,《东方文明之光—良诸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

[50]俞伟超:《龙山文化与良活文化衰变的奥秘:致“纪念发掘城子崖遗址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的贺信》,《文物天地》1993年第3期。程鹏等:《试论良诸文化中断的成因及其去向》,《东南文化》1999年第4期。

[51]高明德等:《全新世长江三角洲及最大海侵的古海岸线》,《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三),地质出版社1987年。

[53]杨怀仁等:《中国近20000年来的气候波动与海面升降运动》,《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二),地质出版社1985年。

[54][56]宋建、洪雪晴:《上海马桥遗址古环境探析》,《考古》1999年第8期。

[55]施雅风等:《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波动与重要事件》,《中国科学》(B辑)1992年第12期;温孝胜等:《中国全新世气候演变研究的进展》,《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6月;萧家仪:《江苏吴江县龙南遗址抱粉组合与先民生活环境的初步研究》,《东南文化》1990年第5期。

[57]未非素:《浅析石峡文化和河宕类型文化遗存的几个问题》,《纪念马坝人化石发现三十周年文集》,文物出版社1988年。

[58]严钦尚等:《杭嘉湖平原全新世沉积环境的演变》,《地理学报》42卷1期1987年;刘兰锁:《长江三角洲地区晚更新世以来自然环境的演变》,《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沦文集》(五),地质出版社1988年;奚建国等:试上海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的演变],《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五),地质出版社1988年;王开发等:碱长江中下游地区全新世抱粉组合及其地层、古气候意义),《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地质出版社1995年;温孝胜等:《中国全新世气候演变研究的进展》,《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6月。


中国经济史论坛 吴锤 曹柯平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