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泗洪顺山集遗址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会

李水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教授)

从今天所看到的遗迹和遗物来看,对这个遗址的年代和性质的判断是没有问题的。从它出土的90%的夹砂陶来看,放在这个阶段,也是很恰当。这里的情况和淮北基本上一致,与周边地区的连带关系还是很强的。做这个遗址,要有一个课题意识,尽量把苏鲁豫皖这个课题继续做下去,淮河流域处于东南西北文化交汇的十字路口,从新石器时期一直到历史时期,这里都是摇摆、动荡的。这里的水患相当频繁,对文化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制约,这是我们要注意到的。第二,是文化命名的问题,在这里有些问题还不是很清楚,关于层位的问题,环壕内堆积的问题,第二期有静水沉积,到后来,为什么第二期开始向里面扔东西,堆积的这么快,这是一个什么过程。包括房屋的情况,地下水位这么低,是一个什么结构的房屋,这些还需要继续探讨。所以,对一个文化命名的问题,不要过于急于求成。即便是在介绍材料的时候,提到第一期、第二期相连比较紧密,第三期用了不同文化这样的概念,那么,在对待这个问题上,我们还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认识。顺山集这批东西是很独特的,具备命名一个文化的要素,但是我们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还是要细致一些。

曹兵武(中国文物报社 研究员)

看了遗址以后,大家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它填补了很重要的时空上的一个空白。刚才,很多先生提到也激活了“苏鲁豫皖”这样一个以前考古学很关注、尚未搞清楚的老课题。八千年前的遗址发现的不太多,这个位置和以前发现的其他地方还有一定的距离,如果和别的几个地方贯穿起来看,可以加深对那些遗址的理解。另外,这个遗址本身遗存也很丰富,有很多新东西。考古队的展示也做得不错,在宏观和微观上让大家能看到很多东西,有一定的收获。这个遗址有环壕、居址、墓地,作为一个聚落,其要素非常齐全,且规模、规格很高,出土文物很丰富。这里有丘陵,有河,环壕是防备什么用的?我认为防自然的可能性大些,像防洪水、排水,防一些动物的侵扰等。当时遗址建在一个什么样的地貌环境上,这不光对理解这个遗址,对理解大范围的八千年前的遗址,是很重要的线索。另外,大家对苏鲁豫皖,江淮地区这样大的课题的认识较模糊,可能和它处于文化交流的有利位置有关,因此,我们可以联系到一个更广的现象——新旧石器时期过渡,旧石器末期海平面低于现在100米,到新石器早期上升了100米,人们在空间上肯定有一个大的调整,我感觉江淮平原这个大喇叭口,人从低处往高处走,对踞今八千年的文化布局有很大影响。这里与后李文化和跨湖桥文化接近程度要比贾湖大的多,这是后来的交流还是早期的一个共同的文化基底造成的?这个遗址激活了很多课题,后续要加强聚落考古与环境考古工作。因此,进一步的保护、研究,现在就应该开始规划,要有更长远的打算。

陈星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我想谈两点印象两点建议。一个印象就是: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三年的时间,对这样一个做起来不是那么简单的遗址,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完整的认识。对于出土遗物遗迹的印象,我赞同刚才很多专家的意见,这些东西很有本地特色。虽然它看起来跟山东半岛,尤其是后李、西河等这些后李文化的关系更密切,跟淮河的中上游的关系也比较密切,跟长江中下游也有关系,但是总体看起来,它自身的特色还是非常明显。我们可以从陶器、房址、墓葬、环壕等方面分析它的个性,它的本地特性还是相当突出的,所以我赞成给它一个文化命名的观点。两点建议:工作已做得相当多了,但还需要继续做下去。这样的一个文化,这样的遗址,想要有一个完整的了解,继续工作下去是最重要的。把它的布局结构,尤其是埋藏的过程搞清楚,可能非常关键。当然我们对器物群的了解,对遗址的了解,也需要我们加大工作的力度。另外,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大多学科合作的背景。现在我们还有很多问题还不清楚,比如,它的环境背景,它是什么样的环境下建立这样一个遗址,在这之前还有没有人类居住活动。地下埋的那些沙、砾石,它是什么样的地质背景,这对我们了解这个遗址的形成过程,非常关键。我赞成考古队对遗址年代、性质的基本判断,但我们对年代也需要继续做工作,比如它的上限和下限。它的整个延续过程不是一个短时间的,所以从早期到晚期,它的形成过程、埋藏过程,它的年代,也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大多学科合作的力度。它的生业、经济形态,更需要我们投入很大的力量,需要有专业的人来做。过去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在七八千年前,是没有发现水牛的,在这我看到有水牛的角,和长江下游,尤其是跨湖桥、河姆渡这些文化的生业、环境是比较吻合的,在这方面的工作也需要加大力度,继续做下去,让我们看到一个完整的淮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早期的文化。

焦南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研究员)

首先,我同意前面专家对顺山集遗址考古成果的评价。2010年我曾来过这里,当时这个工地刚开始做,光知道这个遗址有一些新的不认识的东西,但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再来的时候,我们已经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带环壕的聚落出现。另外发掘探方的选择,关系到通过发掘单位面积提取的古代信息的多少,这个遗址发掘的几个点,面积加起来不是很大,但是都能够有效的提取比较多的资料。建议扩大发掘面积,现在了解了大致的情况,但是环壕的很多东西还是不太了解,比如环壕的门在什么地方,缺口在什么地方,环壕里面的遗址的布局是怎么回事等。环壕是第一期和第二期之间形成的,还是第一期没环壕,第二期有环壕,第三期又没有环壕,但现在我们说不清楚,随着它的经济的发展,到第三期,人口应该更多了,环壕应该更大了,它是不是在周围又建了一个更大的环壕聚落或者因为意外原因搬迁了等等。这些问题都没有解决,所以必须扩大发掘面积,才能够更全面、更细致地揭露这个遗址,把这个遗址弄清楚,然后以此为基础,对苏鲁豫皖这个课题的研究才能有更多的资料。

信立祥(国家博物馆考古部 研究员)

我最近一个月两次来到这个地方,我想谈一些自己的感受。这处遗址的发掘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考古发现。它的存在时间在距今八千年前后,它的地点位于淮河下游,在江淮、黄淮下游之间,第一次发现这么早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它的学术意义非常重大。提几点建议,一、继续沿着以前聚落考古的做法做一些工作。墓葬区和居住区都找到了,但它的手工业区还没有找到。特别是居住区,还需要发掘一些,对它的社会形态,从目前发掘这么一点面积,我们还不太了解。二、要有一个长远规划,一期二期,显然是连续的文化发展,但是第三期的文化面貌和第一二期存在非常大的差异,那么,我们需要考虑一个问题,这片一二期文化的源头是什么,分布区域有多大,最后的归宿是什么,都需要在规定的区域内长时间的去工作,去寻找。第三期文化是不是一二期文化挪到别处以后,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发展,文化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又回到这里,还是另外一支文化来到这里,这些都是今后要解决的。这个遗址给我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它的重要性也就在这里。

高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研究员)

在新石器时代里,石制品往往是受到忽略的。但我觉得在新石器时代,石器也是非常重要的,应当加强研究。这个遗址出土的石器,几件石斧、石锛、石凿制作的非常精细,比较有特色的,像石磨盘、石磨球,在别的地方发现的是磨盘,往往都是长条形的,研磨器是磨棒,这里是一个球体,或者说是扁的饼状,体现了它的特点。从材料、植硅体、孢粉、淀粉粒等方面来加以分析,把它的功能,作用的对象等信息提取出来。第二,关于鹿角制品,在这里看到两件比较精美的鹿角制品,上面有些刻划,有些线条,尤其是那件带有减地雕刻工艺的,有精巧的艺术构思的野猪头的一个形态,像这种遗物,我们要好好研究它的工艺和功能。另一件,它的质地是鹿角,经过一些加工,磨制非常光滑,而且上面有穿孔,它应该不是一个真正的生产用品。它更多的是身份的标示,或其他思维的表达,比如权杖,一头有一个孔,和中间的孔隙是结合起来的,能够佩戴,它是一个非生产工具,其具体功能值得我们去思考。我们看到的石器还没有适合来加工工艺品的工具,提示我们在未来的发掘中能够找到质地更好的,更加适合做这类艺术品的工具。第三,关于艺术造型,我们从鹿角上的雕刻造型,还有一些陶制品上面,最主要的造型有猪、人、猴、熊等,这些材料也是我们应该加以重视,加以研究的。一方面是研究它的工艺,另一方面,要研究这一类造型所要表达的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活动,他们的意念、审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生存的一种环境。第四,关于动物骨骼,这里动物骨骼非常丰富,大量的都是鹿角,有猪的,可能还有其他的动物骨骼,很多的骨骼被烧过,很破碎,显然是人类加工、改造、利用的结果。通过这些材料研究古代环境、气候、生态,能够提供当时人类狩猎采集的方式和能力等信息。对研究这个区域旧石器晚期向新石器文化技术的发展,人类生业模式的转变,尤其是农业的起源,都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这个地区从古环境来说,很适宜人类还有其他动物的生存,有很好的继承。我们在这个地方取得重大研究成果的潜力还是非常大的。

杨晶(故宫博物院 研究员)

从考古工作来讲,像龚良院长讲的,他们这几年一直在做填补空白的工作。头几年像西溪、骆驼墩,他们是围绕着环太湖来研究,原先我们根本就没有环起来。通过西溪和骆驼墩的一些研究才真正把太湖给环起来了。这次又是一个重要的补白,北边的后李是这个阶段,南边的上山也有了这一段的文化,他们就缺这个东西,这次就给找着了。其实他们的工作不是率先的在这个地区开展,刚才有人提到苏豫皖地区,来之前,我导师张先生让我看一下鹿邑武庄遗址的发掘简报。1990年的时候,鹿邑武庄遗址那边发现了环壕,发现了房子,可惜没有追踪下去。从08年开始重视认识顺山集这个遗址,仅仅两年的时间,就获得这么优异的成果,我觉得这确实具有垂范作用。不管是从一期到二期到三期这个时间段,石器和玉器的发现不是很多。尤其是北方多的,是墓葬稍微多一点,在这个区域,相对很少见,所以我想,不管它是哪一期的都应该重视起来,如果现在没有能力研究,我们应该分类保管保藏起来。刚才很多先生已经讲了,那个鹿角,它那种表现手法其实不是全立体而是半立体的,两个侧面一边一只眼睛一颗牙,让人联想良渚文化玉琮转角的表现手法,我们现在能知道是这种表现手法还是最早的。我自己有一个疑问,像安徽的一些遗址,包括定远侯家寨都有一种圆锥形足的鼎,这个遗址没有发现,我不知道没有三足器是不是本地的一个特点。我也赞同几位先生刚才提出来的把这个遗址的特点好好地梳理起来,以利于下一步的研究。

张弛(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教授)

跟大家的感觉一样,感觉这个发现太重要了,可遇不可求,也许我的感觉会更深刻一点,我本人的工作地点是在河南西南部的汉水流域,汉水流域的中游跟淮汉地区在一条线上。我们很早就想找这个时期的遗址,调查了六个县,看到了有相当于这个时期陶片的遗址,做过试掘,找了几个月一处没找着。后来在我们挖了20年的八里岗遗址的最下面挖到了一点点这个时期的东西,所以我就感觉像泗洪这个地方,有这么大的遗址,还不止一个,确实是很重要。像顺山集这么大的遗址,挖的面积还很小。遗址面积有17万,环壕内面积有7万多,如果我们要比的话,跟这个时期差不多的唐户遗址面积大,如果真是八千年前后的话,它就比唐户要早,贾湖才5万平方米,顺山集就是第一号遗址。我们现在还有很多不清楚,比如说环壕里面要是像唐户那样都是密密麻麻的房子,那是一回事,要是零零星星的一些房子,就是另一回事,所以要做的工作恐怕还很多。顺山集遗址保存情况并不好,除了顺山集之外,其他的点呢,我觉得应该把一个小区域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保护。为什么我说可遇不可求呢,如果深耕10厘米的话,将来我们再看这个遗址的面积,那又会有多大,有可能将来我们就会说顺山集只有万把平方米。要当一个整体把这几个遗址来做研究,这对我们研究这个时期整个社会有很多潜在可以开掘的课题。

赵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教授)

今天来到这个遗址参观,对我本人有个特别的意义,我正在学校给学生上新石器时代这门课,我们知道了有一个顺山集,这个会对于我来说太及时了。它的重要性,刚才好多先生都在说了,填补了时间、地区的空白,这个不再强调了。我们把握一个考古学的现象,一个新的发现,我们总是从文化面貌入手,然后就是年代问题,然后再文化关系的问题,再以后就是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他问题。顺山集遗址根据发掘者的分析,第一期跟第二期是联系的,是一个整体。第三期我们一眼能看出差别来,而第三期主要的器类组合等等,陶器都变了。我们听介绍说第三期的墓埋在沟上面了,有沟是一种生活的行为模式,把这个沟废掉,又是一种行为,我认为这里面有一个间断,现在第三期的材料比较少。仅从文化面貌上来看,第一二期有一大批的东西了,从陶器的组合、房子还有聚落的情况,我觉得加上老濉河的中上游都有类似的发现,尽管这个说的还不是太具体,我想划分一个考古学文化问题不大。第一二期,我们把它叫做顺山集文化的话,年代刚才好多先生也做了分析,和彭头山、裴李岗、贾湖这些遗存相当。它跟后李也是同时的,年代有点错位,但绝对不会是一前一后的关系。我们再讨论一下它的文化面貌,这个地方地处江河之间,淮河流域,四面八方文化因素汇聚到这,从陶器上看,主体部分跟后李还是有非常大的相似性,尽管具体细节不太一样,但百分之七八十都是深腹釜,别的文化不是这样。它的建筑是地面建筑,后李那边是半壁穴建筑,后李也有环壕,顺山集的环壕是南方的技术特点:缓,浅,比北方的环壕都要大得多。又有水稻,我们不知道水稻在这个遗址有多大的量,在生业上占多大的比重。这一系列南方的特征、南方的因素比较明显。一定得给它归大类的话,我倒觉得把它和后李划在一起比较合适,这是一个苏北地区的发现,到了山东这一块,它们还是有比较大的共同性。陶器群上面,虽然后李的陶器没这里复杂,但主体部分相似。过去我们不太理解,在岳庄遗址发现了很多的稻谷遗存,从气候区上来说,虽然山东靠北一点,鲁东南肯定是淮河流域气候,往北一点,在青岛那一块产茶、有竹林,这都是南方的物候特征,所以从这种自然环境来说,这里划一个区域比较合适,这仅指的是顺山集一、二期的情况。顺山集三期,从文化链来说是断裂的,刚才信立祥先生已经提出这个问题,类似的情况,在跨湖桥遗址发现以后,在浙江一带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跨湖桥文化在当地没有头,在上山找不到它的来源,再往后走它是不是进入到了马家浜、崧泽也说不清楚。大家把注意力转到长江中游,这儿的情况也类似。我觉得顺山集三期的东西,凹沿绳纹釜,跟跨湖桥的很像,在这也没有源头,也不知道怎么就到后面去了,那么它跟一二期的文化是一个替代的关系?一二期文化到哪去了?这反映出在这个阶段,它是一个范围颇大的一种文化的变迁,不光是顺山集这个点的问题,也不是跨湖桥的问题,把这两个联系起来看,它是一个大问题,长江流域包括淮河流域在这个时间段有一次大的文化波动,我觉得这是我们今后要关注的一件事。其他的包括社会情况等等,还需要考证,我同意大家的意见,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也很期待从顺山集这个点开始,以它为突破,搞一个徐蚌会战,从一个大范围来看看,来解决一些问题,可能会对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做出一个很重大的推动。

王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今天的成果论证会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这对于我们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说长远计划的问题、加强对聚落布局的研究、多学科合作、加强环境地貌以及当时环境变化与人的生活关系的研究等等,包括该文化的年代,虽然这些发掘可能都有考虑,但是专家的这些具有共性的意见,加进去会使论证会的成果更丰满一些。我个人认为,一二期作为一个考古学文化,它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年代范围和空间范围,不止一处遗址发现这个比较重要的文化特征,这个特征不止陶器,而且包括建筑遗迹等等。我建议将来出一篇简报加一篇论述的文章,等到发表时你这个就会丰满一点,不说一锤定音,起码我们一些慎重的学者他们关心的问题,这段时间你还可以来得及做。我相信这个发现,对相关问题的研究都会有很大的推动。

李伯谦(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教授)

有两点共同的感受,第一点,刚才很多学者都提到,我们深深感到江苏省文物局、宿迁市人民政府、泗洪县人民政府,各级党政领导对文物保护的重视,对考古工作的支持。第二点,以顺山集遗址等考古工作为例,聚落考古的理念、多学科参与共同协作的理念比较普及了。就顺山集遗址考古成果的论证观点,我看了一下,基本上差不多,大体上有这么六点:

一、泗洪顺山集遗址是分布于淮河下游地区时代较早的古文化遗址之一,是目前江苏境内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填补了江苏早期古文化遗址的空白。

二、通过勘探和发掘,确认了顺山集遗址是一处外围有环壕,遗址上有墓地、房址等丰富遗迹的面积约17.5万平方米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填补了淮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早段聚落考古的空白。

三、顺山集遗址的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文化分期清晰。遗址中有集中的墓地,有单人葬、双人葬和多人葬。房址流行地面建筑,房址中间有灶。出土的陶器器型有陶釜、陶灶、陶罐、陶盆、陶豆、陶支座、陶纺锤等。其中陶釜型式多样,演变序列清楚,与出土的陶支座、陶灶等构成稳定的组合。陶纺轮和陶纺锤出土数量众多。石器中多见有加工谷物的圆形磨盘和磨球。

四、顺山集遗址中出土了较多的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文物。例如陶器中有较多的泥塑人面和兽面,猪首状的陶支脚等;骨器中有减地浅浮雕猪首状鹿角器,为中国史前早期立雕作品。

五、从文化内涵看,顺山集遗址可分为三期,顺山集一二期文化遗存与后李文化、裴李岗文化、彭头山文化等有一定的联系。遗址中出土的稻谷标本经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碳十四测定,距今约8100~8300年。第三期遗存具有若干跨湖桥文化、城背溪文化、皂市下层文化因素,年代大体相当。

六、顺山集文化遗存,在环壕聚落、圆形地面式房址、使用磨盘、磨球等生产工具、种植水稻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根据其固定的陶器组合、自身独特的文化面貌、明确的时代分期,可以将以顺山集一二期遗存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顺山集文化。顺山集三期遗存仍需继续研究。(以发言顺序为序)

12月4日,张忠培先生亲临顺山集工地,指导工作。指出,一二期的年代大致在公元前第六千年,不会晚于这个年代,第三期的年代要晚一点,大约是在公元前五千年的范围之内。一二期可以划分为一种文化。


南京博物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