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湾道岭遗址发掘心得体会

6月13日至6月29日,我有幸参加了省考古所在灵石湾道岭遗址的发掘工作。时间比较短暂,对于以前完全没有接触过考古发掘的我来说,可能学到的专业知识只是浮光掠影,皮毛都算不上,只能算是初步有个大概印象和一些简单的背景知识。然而在这十几天里,自己的触动是非常大的,这里重点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和体会。这十几天,夸张一点说,可以说是百感交集,五味俱全。酸甜苦辣咸,都有品尝。

一、 文物遗址被破坏之心酸

根据考古队韩炳华队长的介绍,目前发掘的是二号台地,主要是灰坑为主,也就是俗称的垃圾坑。一号台地上有一个窑址,一个房址,但是最有价值的部分已经被建筑工地破坏掉了。作为文物工作者来说,这是极其让人痛心也是心酸的。目前,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各地的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在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的同时,文物保护也面临着强大的压力。我们在遗址工地的时候,常常听到老百姓对我们工作的不理解,有的说,这么辛苦挖的都是些破陶片,漫山遍野都是,你们不去挖?有的说,这又不值钱,浪费人力物力做什么,也有人说,你们这样是影响重点工程的进度,阻碍工期。老百姓是这样说,地方领导可能也是这样想。我们的宣传工作还是很不够。现在大家认可玉器、瓷器、古玩是文物,但对于遗址、古建筑这些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宝贝”的认识还是不足,群众甚至地方领导判断价值的方式往往是这个东西值多少钱。这就需要我们要加强宣传,让大家逐步认识到,文物保护不仅仅是保护有经济价值的可移动文物,更要保护具有历史、科学、文化、考古价值,但是经济价值较低的文物。

二、 学有所得之甘甜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发掘工地,什么都是全新的。从最基本的什么是探方,什么是灰坑,怎么编号,到手铲怎么拿,平面怎么刮,土色如何辨认,生土和熟土的区别,怎样划分文化层,学习辨别灰坑的相对年代;再到夹砂陶和泥质灰陶怎么区分,什么是彩陶什么是彩绘陶,篮纹、绳纹、旋纹都长什么样子,怎么从陶片来判断基本的器型和年代,再到如果有墓葬,棺灰怎样辨别,怎么画出墓葬的开口,怎样清理墓葬,如何测量和绘图,怎样拍照,怎样做探方记录,都有所学习和收获,可以说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和新的感受。当然,所有的这些,是非常粗浅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识,也是遇到的才了解了一点点,离真正的知道还差得很远。但是可以有机会接触到这些知识,有机会实地观摩和实践,我是非常开心的。

同时,整个考古团队的分工合作,配合默契也让人很有感触。老师们对我们也非常照顾和关心,无论我们询问多少简单甚至是幼稚的问题,他们总是能不厌其烦的解答和帮助。而我们这次一起去遗址学习的几个同事大家更是互相帮助,尤其是王政和籍涛,对我们几个女同事非常关照。让我们心里很是温暖。在学习过程中,每天都非常开心。

三、上山下河之辛苦

欣喜之余,也深深地体会到,考古发掘确实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也是一项辛苦的事业。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上山去进行探方的发掘,如果阴天,就去河边洗陶片。我们还只是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挖土啦,铲边啦,还是主要由男同志完成,就是这样,开始都觉得有些累,需要适应。且我们这次工作的时间也不长,这次一共待了才十来天,而那些日夜奋战在考古工作第一线的人,则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在各地考古发掘工地辛勤地工作着。真的是非常的不容易,有着28年考古经验的牛老师,腰肌劳损犯了,依然坚持上工地,指导我们的工作,稍微好转点,就又开始铲边、刮平面、挖土,让人十分佩服。我们受到感染,也更是争先恐后的学习,参与发掘。队长们不用说,除了要负责自己的探方的发掘,还时不时过来援助我们,帮我们铲边,指导我们找边,民工请假的多,工期紧张的时候,还亲自上阵,挖掘倒土,非常的辛苦;队员崔芳的脚在河边洗陶片的时候不小心扭了,大家都劝她休息下,可第二天又看到她一瘸一拐的出现在工地上;李娜后期负责工地日记的汇总整理,往往是阿姨叫吃饭了,她眼睛才离开电脑,嘴里还嘟嘟囔囔的H15打破了H23和H21……

这次的学习,让我更加深刻和直观地感受到了我们文物工作者工作的重要性,能直面这些闪烁着历史文化光芒的遗址、陶片,能有机会近距离的接触到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明的证据,也更深地体会到了考古工作的不容易和其中的百味,对我们考古所日常的工作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和佩服。我自己虽然是在办公室,从事行政工作,我好好做好自己的工作,做好后勤和宣传,也是为文物事业尽到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山西晋中市文物局 李雪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