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通史填补文化空白

继上海出版了15卷本的《上海通史》、西藏出版了10卷本的《西藏通史》、山东出版了8卷本的《山东通史》、河南出版了4卷本的《河南通史》等多个省市纷纷推出自己的通史著作之后,安徽经过8年的努力,安徽人民出版社终于在2011年10月10日在合肥举行了8卷本的《安徽通史》首发式。

安徽自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建省,至今虽已有近340年的历史,但却一直缺乏一部系统性强、学术含量高的通史。2004年8月,安徽通史编纂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把《安徽通史》作为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的重大项目加以立项并启动,如今,8年过去,《安徽通史》这一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安徽省文化建设顶级课题终于得以面世。这是安徽乃至中国文化界的一件盛事,它的编纂出版无疑是推动安徽文化强省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填补安徽省历史学科研究空白的开创性工程。

第一,是坚持正确的修史导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实事求是,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入手,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真实地、本质地反映安徽历史。尊重历史事实,是则是,非则非,秉笔直陈,不用春秋笔法,把编写者的主观判断排除在《安徽通史》之外,把历史事实展现给读者,把评说的空间留给读者。这也是全体作者在编撰《安徽通史》过程中所坚持的首要原则。

第二,是坚持突出书稿的学术价值。作为通史性质的著作,作者广泛吸取学术界现已有的学术成果,充分利用第一手资料,收入近年来对安徽历史人物、事件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一些民间史料、研究成果,充分挖掘安徽重要人物、重要事件的历史价值,突出地方特色。安徽有李鸿章、陈独秀、胡适等一系列重要历史人物,有桐城派、徽文化和建安文学等许多重要文化现象,这在《中国通史》中虽都有一定的表述,但没有得到深入挖掘,在此次编史时则“浓墨重彩”,着重从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的角度去重新审视这些人物、事件。比如,对于过去安徽早期历史较少有什么研究的地方,就大量利用近年发现的大量考古资料补充文献资料。在近现代部分则大量利用报刊资料及档案,大量使用很多前人在研究安徽清代史时未用或用得较少的资料如《清实录》、《申报》等,在文化和近代的改革方面比前人论著有较多突破。新资料的发现和使用是本通史的一大亮点。

第三,是坚持编史体例和修史方法的创新。该史卷以历史发展为序,按朝代编排,以社会横断面或重要史实为基本编纂单元,采用开放式的编排方式,通过大量文字著述和图片展现,联系历史大脉、突出地方特色展现了安徽历史上各个时代的风貌,突出地叙述了安徽人在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内容取舍,文字详略,视对安徽历史发展进程影响大小而定,略远而详近。近现代是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时期,直接影响当代,所以《新中国卷》虽只写1949年~1952年的4年,亦立为一卷,以期帮助人们深刻了解当代社会和当代人,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经验教训。

披览史卷,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二三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江淮大地就有了先民活动的踪迹,春秋战国时代的楚民东迁,三国时期曹操在皖北的崛起,还可以看到明初朱元璋迁徙20万江南富户开发其凤阳故土的场景,明中后期徽商沿八百里皖江东下经商的足迹,晚清李鸿章统帅淮军在江淮一带的发迹,现代陈独秀高举科学民主旗帜在皖江大地演讲办刊的踪迹。如此等等,安徽独特的南北地理过渡与文化差异的独特环境,为中华民族的昔日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精英人物,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宏阔史曲。尤其是到了近现代,安徽更是取代了古代中原地区在中国历史上的显赫地位,成为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绚丽的缩影。

《安徽通史》

臧世凯 主编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1年10月出版

李旭 中国新闻出版报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文化 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