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古老文字的复原
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流行于我国古代的商朝。由于甲骨深埋地下数千年,经历了几千年的岁月沧桑,作为书写载体的龟甲和兽骨已腐蚀严重,加上发掘和运输的污损,损坏已很严重。刻写在这些污损严重的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字形的边缘已经非常模糊,不具备甲骨文字形最初的面貌。以这样污损严重的甲骨为原型拓出来的字形必然存在噪声点和字形模糊的问题。由于字形边缘已经变得非常模糊,对于甲骨文字形的识读和研究带来极大不便。人们印象中的甲骨文字形都是笔画劲直,然而这些字形一般是专业人员通过手工修复处理后得到的,修复过程费时费力。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了对甲骨拓片字形的复原。
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顾绍通、杨亦鸣等撰写的题为“基于泊松分布与分形几何的甲骨拓片字形复原方法”的文章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该文发表在今年1月的《中国科学 信息科学》2011年第1期上。他们应用计算机技术对甲骨拓片字形进行修复,取得了以下成果:
1.研究小组分析发现,甲骨拓片上的噪声点符合数学统计上的泊松分布特征,绝大多数噪声区域的面积都很小,区域面积大的噪声点为数很少。利用这一统计特征可以把甲骨拓片上的被污染的噪声区域去除,保留甲骨文字形笔划区域。
2.字形边缘可以近似看作分形特征。通过对字形边缘进行压缩变换来对字形边缘进行平滑,通过计算边缘的分形维数来控制字形边缘的平滑程度,最终平滑字形图像边缘因腐蚀所造成的凹凸形态,恢复甲骨文字形的原貌。
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甲骨拓片字形的修复,大大减轻了人工修复甲骨文字形的劳动强度。通过对甲骨文字形进行计算机辅助复原,将模糊的甲骨文字形恢复原貌,方便甲骨文研究学者对甲骨文字形进行辨识和解读,以便更好地了解商代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状况,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更进一步的文献资料,促进我国夏商周断代研究的推进。这一研究成果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EurekAl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