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临朐现内陆罕见商周时期“贝丘遗址”

下峪村村民赵忠平展示他捡到的陶鬲残片

探秘

“蛤蜊地”里遍布陶片

3月24日上午,记者在宫德杰的带领下来到辛寨镇下峪村。见村中道路上有几个村民在聊天,记者上前询问“蛤蜊地”的事情。“蛤蜊地在村东南角那边,听人说早先那里是海底。”59岁的村民刘文英热情地对记者说:“蛤蜊地里老刨出蛤蜊皮那是十几年前的事了,现在有时也能看见一个半个的。早先我们家在那上面有地,刨出来一大些蛤蜊皮,有敞开的,有扣着的,都是些毛蛤蜊,白色那种。”

在刘文英的指引下,记者在一排房子后面看到了这块高出地面七八米的台地,这里便是村民说的“蛤蜊地”。沿着近80度陡坡边一条开辟的小土路,记者一行人爬上了台地。台地上是一片绿油油的麦田。记者在麦地里走了一段发现,里面散落着不少陶片,有的上面布满绳纹,有的上面残留有附加堆纹(在陶坯表面粘贴泥条装饰),还有一些像某个器皿的口沿碎片。

“蛤喇皮有是有,不过都是没注意的时候刨着个,要是专门去找还不好找。”正在自家麦地里干活的57岁的村民赵忠平对记者说,地里刨出最多的还是陶片。“都是些破的,看着像陶罐子之类的。我家里还有个一角,尖尖的,不知道是干什么的。那天我捎着那块陶片上临朐城里,寻思到博物馆里找个人看看……”热心的赵忠平随后还带记者到他家中看那块陶器碎片。经宫德杰查看,这是陶鬲的一个足,陶鬲是古人用来做饭的一种陶器,陶鬲有三个足,做饭时在底下加热。

惊喜

回填土中捡铜箭头

宫德杰告诉记者,3月19日他们在文物普查中发现“蛤蜊地”遗址后,第二天又在大峪村发现了一块大约2万平方米的古墓群。在大峪村南的一块台地上,记者看到台地的一角已经全部被挖掉,成为平坦的麦地。穿过麦地,走近台地的横断面,记者看到横断面上到处是挖掘机留下的印迹。

宫德杰给记者指示说:“那块长方形的地方,土的颜色发黑,和周围明显不同的就应该是一座墓的回填土,这应该是葬群中的一座大墓。去年他们盖中心社区,到这里挖土的时候发现的,当时不确定是不是墓,20日我们到这里了解情况时,一看就知道这里是商周时期的一大片墓群。”

记者观察发现,整个台地最高处高8米左右,长方形封土区高7米左右,宽1.5米左右,距离台地顶端1米左右的地方是黄色的土。这座墓所用的回填土呈灰黑色,与我们常见的沙石墓有所不同。“这座墓的回填土用的是草木灰,里面还掺杂着大量的陶片,我们20日当天在这里勘察时还在土堆中意外发现了一枚铜箭头,杆是铁质的,做工十分精致,规格较高,从墓的结构看,墓主人在当时应该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

在临朐县博物馆内记者见到了这枚箭头,其总长在10厘米左右,锋利的铜箭头部分长4厘米左右,形状非常规整,下面铁杆部分因为长年埋在地下,生锈严重。

宫德杰告诉记者,在上个世纪70年代,在大峪村东北方向曾经出土过一件十分珍贵的铜鬲,应该是贵族用于祭祀的礼器。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有关专家鉴定,铜鬲的器形呈现出“莒文化”风格。因此一些专家推断在春秋晚期“莒文化”的势力范围可能扩展到了辛寨镇,因此除了平常百姓,还有一些贵族居住于此。这次发现大峪村的大面积古墓群后,他们又到出土铜鬲的地址进行勘察,并在第三次文物普查名录中重新登录这块遗址为大峪村东北遗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