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中海域发现古代沉船遗址
抢救水下文化遗产任务艰巨
水下考古相较于陆地考古来说难度更大,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怎样对水下文物做好保护。
原址保护是水下文物的保护原则,这也是国际上公认的保护原则。只有在文物有被不法分子盗捞可能的情况下,才可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具有资质的考古机构组织有计划的发掘。
水下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遗产的一部分,是印证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水下文化遗产不仅面临着被盗捞的威胁,而且时时刻刻受到自然因素的侵蚀,因此,从人为破坏及时间和自然力的消解中抢救人类文化的记忆,就成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肩负的重任。
探测中用上哪些先进“武器”?
水下调查已启动
2009年5月,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我省组织展开了水下文物考古调查工作,主要是以陆域调查为主,搜寻线索及进行初步查证。
随着我省“三普”田野调查工作的结束,水下文物考古调查工作也告一段落,我省沿海各市搜集到了一批重要水下文物遗存线索。但这并不是说水下文物考古调查工作已经结束,恰恰是刚刚开始,水下文物考古工作只是迈出了第一步。
水下文物考古调查只是为我们寻得了线索,要确定水下文物的具体位置,则还需要进一步的水下调查,这是水下考古接下来要展开的工作。
2010年8月23日,我省与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合作,派出调查队进驻葫芦岛市绥中县,正式开始辽宁水下文物考古调查。调查队由来自辽宁、福建、江西、浙江、湖北、上海等地的10余名专业水下考古队员组成,所需设备和经费由国博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调拨,我省考古所及相关市县政府、文博部门负责后勤保障工作。
由于气候等原因限制,这次水下调查作业只持续了比较短的一段时间,到9月14日就告一段落了。
先进仪器齐上阵
其实,水下考古就是陆地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它以人类水下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淹没于江河湖海水下的古代遗迹和遗物进行调查、勘测及发掘。
在正式发掘之前陆域调查和之后的水下调查都是十分重要的环节,需要水平较高的探测技术来支撑。
冯雷是一名水下考古专业人士,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上来讲,他都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
他介绍说,这次进行水下调查,使用了多波束声纳测深仪、旁侧声纳和浅地层声纳扫描。对于这些科学仪器,有些读者一定很陌生,但凡是专业人士都会知道它们的“威力”有多大。
多波束声纳测深仪是水下考古工作中采用的最重要的仪器,它以120度角向水下发射扫描,越到深水层所覆盖的范围就越广,当然探测的精度也会随之有所下降。
冯雷说:这种多波束声纳测深仪最深可以探测到水下100多米处,若论探测精度,则是在10到20米深之间成像效果最好。
应该说,多波束声纳测深仪的使用,较以往水下考古在仪器设备上是一个很大的突破。我国最初进行水下考古时,所用设备只能探测30米深以内的水下情况,而且只是两维成像,探测的精度较低、误差较大,现在使用的多波束声纳测深仪可以完成三维成像,进步了许多。
探测中,一旦在探测仪的成像上发现疑点,接下来就要派出潜水队员进行水下调查,来进一步查证水下是否真的有古代遗物,以及水下遗物周围的地形和水质环境等具体情况。
辽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