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广西"夜郎文化"踪迹

仡佬族很可能曾是夜郎主体民族

关键字:“濮”“僚”

根据夜郎的音译,广西民族大学从事民族研究的龚永辉教授推测,仡佬族很有可能曾是夜郎国主体民族。

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志》所述:“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西南夷在历史上泛指云贵高原与川西的古老民族,夜郎文化便是西南古老民族文化的代表。也就是说,当时的夜郎是西南最大的一个邦国。龚永辉解释,先秦时期,在西南分布最广的土著人便是古僚人,关于他们的名称,随着时代的变迁而略有不同,商周至西汉时期称为“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称为“濮”、“僚”,也就是说,在夜郎国邦国形成的关键历史时间段春秋战国时期,“濮”、“僚”是西南地区最主要的民族。据此推测,“濮”“僚”是当时夜郎国的主体民族是可能的。而仡佬族历史悠久,也是从“濮”“僚”发展演化而来的,所以,仡佬族很有可能曾是夜郎的主体民族。目前广西的仡佬族主要分布在百色的隆林及西林,而该地区原本也的确属于大夜郎的疆域范围。

“关于夜郎的族属,有彝族说,有布依族说,有仡佬族说,甚至苗瑶侗说,我个人认为,不太同意彝族说。”郑超雄分析,根据史料记载,夜郎民族是稻作民族,而彝族擅长养牛养羊而非种稻。况且,根据彝文古歌,唱词中有关夜郎王的歌词最早只追溯到三国时期,而那时距夜郎国灭亡已有一定年代了。

相关专家表示,民族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交融、不断发展,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演变过程,夜郎的主体民族究竟是什么目前虽无定论,但广西境内存在夜郎后裔的可能性非常大。

广西铜鼓或与夜郎有关

关键词:“套头葬” “铜鼓葬”

虽然广西境内夜郎国迷踪难寻,但长期从事广西岭南考古发掘的一位专家却向记者透露,夜郎文化在广西还是存在蛛丝马迹的,广西的铜鼓就很有可能与夜郎文化有关。

据这位专家介绍,铜鼓的历史很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云、贵、川和两广地区的百濮、百越民族就已经相继生产使用铜鼓。铜鼓的功能最早是乐器,并兼作炊具,定形以后发展成了专门的乐器。随着铜鼓在各种节日、庆典、祭祀和征战中的重大作用日趋显现,它便演变成社会财富和权威的象征,每逢重大的民族传统节日,都要举行庄严的祭祀铜鼓仪式。但各地的铜鼓类型均有不同,仅在广西,就有8大类型之多。

2001年,贵州赫章县曾发掘出战国时期古夜郎的墓葬,该批墓葬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奇特的“套头葬”。死者的头部放入一个铜釜或铁釜之中,少数脚下也套有铜、铁釜,考古上把它称为“套头葬”。这种葬式极为罕见,到目前为止,中国其他地区及国外均未见记录。而早在1969年,广西百色市西林县也曾发现过一种“铜鼓葬”,死者的尸骨全部放在倒置的铜鼓中,另用铜鼓为盖。这两种葬式是有可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这位专家还称,百色西林县在秦汉时期属于句町国,而在当时,句町国是与夜郎同时并存的一个小国家,曾经从属于夜郎,后来独立了,但这也不能抹灭在一定时期内,两国文化有紧密联系的可能。专家解释,夜郎文化的中心区并不在广西,而夜郎古国的疆界到底包括到哪些地方已难以考证,我们只能在考古所带来的不同和相似之中,隐约猜测历史原本的模样。


当代生活报(玉颖 潘海宁)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