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清水江流域古遗址群发掘获得阶段性成果

12月7日,记者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天柱清水江流域古遗址群发掘获得阶段性成果,已清理新石器时代、商周、宋明等不同时期的遗存,同时可能存在距今约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遗存。

2010年9月至今,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天柱县文体广电局,对托口电站白市、江东淹没区内的文物点展开大规模清理。这是对天柱清水江流域古代遗存所进行的第二次大规模抢救发掘活动,发掘工作主要针对天柱县白市镇烂草坪、盘塘、江东溪口3处遗址进行。

烂草坪遗址的主体为距今约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已清理这一时期灰坑20余个,出土大量石制品、陶片等。石制品多为打制石器时所产生的废料,部分加工成器,少量磨光。磨制石器有斧、钺、凿等。陶器均为碎片,尚未发现完整器。陶片多为加砂褐陶,陶质松脆,上饰戳印纹、绳纹、橘皮纹等,以组合成几何纹饰的戳印纹最具特色。器形似以罐为主。其文化内涵与已发掘的远口坡脚、月山背等遗址相同,均属高庙文化系统。

同时,考古队在该遗址中又清理墓葬5座,其中1座出魂瓶、钱币等,为宋代墓葬。而未出随葬品的墓葬,根据墓葬的形制,考古工作者初步推断为战国时期墓葬。

辞兵洲遗址的主体亦为新石器时代遗存,发现大面积石堆遗存,多为经人为打制的砾石断块及碎片,初步推断为一处石器加工点。出土物以石制品为主,陶片较少。石制品多为石片,少量加工成器,少量刃部磨光,少量通体磨光。磨制石器有斧、镞等。陶片数量较少,为红褐色加砂陶,饰绳纹或素面。经专家初步观察,辞兵洲、烂草坪(盘塘)两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具有一定差别。该遗址的下部堆积中,仍出土少量打制石器,但未见陶器,鲜见碳屑等有机物。据此,考古工作者初步推测其年代可能已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该遗址中还发现墓葬3座,墓穴短小,其中一座出清白釉瓷碗1件、酱釉瓷罐1件;一墓出钱数枚,均锈蚀莫辨。墓葬年代约在元明之际。

在辞兵洲上,考古者还新发现古城一座,方形,四面有壕沟,局部残有夯土墙。城宽约90米,壕沟宽约7米、深约1.5米。南面残存的土墙长约20米、高约2.5米,夯土层清晰可辨。初步推测为不晚于明代的遗迹,或与江东司的建制有关。

江东溪口遗址大部被现代砖瓦窑毁坏,仅进行较小面积的清理。发掘中又在与之一溪之隔的北侧台地发现新的溪口遗址北区遗址,考古者随即进行小规模试掘。遗址的主体为商周遗存。发现石堆、柱洞等遗迹。获大量砾石断块,其中仅有极少量加工成器,数件研磨成器的小型穿孔饰件。陶片多为灰褐色加砂陶,少量泥质灰陶。纹饰有栉纹、水波纹、戳印纹、绳纹、方格纹等。可辨器形者有缸、罐、鼎(或鬲)、器盖、网坠等。器物纹饰与湖南永顺不二门商周遗址所见者相近,据此推测为商周遗存。该期地层中发现铜器指甲大小的残片2件,亦可证其为青铜时代遗存。

溪口遗址南区的局部地区堆积有大量废弃的瓷器,或扭曲变形,或成摞叠置,与匣钵、垫圈、垫饼、垫筒等窑具混出,知其应为烧坏弃置的瓷器废品,附近应有窑址,但已被破坏。可辨器形有碗、碟、罐、擂钵等。釉色有青釉、酱釉及无釉诸种。部分内底印花或刻姓氏(如“赵”字,或为工匠之姓)。其应与中团瓦罐滩属同期遗存,即在元明之际。

发现囊括新石器时代、商周、战国秦汉、宋至明等不同时期的遗存,尤以新石器时代、战国秦汉,考古者还江内还淘金出土大量该期青铜器、宋至明等时期的遗存数量为多,反应了这些时间段内清水江流域人类活动的频繁程度。

同时,这也表明,至迟在距今7000年以来,清水江下游地段人类的活动就从未曾中断,一直延续至今。

目前考古工作还在进行中,更多的认识尚待考古者进一步分析与识别。专家已经初步认定,这些发现极大丰富了清水江古代文化的内涵,拓展了对清水江文明的视野和认知空间,为建立和完善贵州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序列,研究贵州史前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区域性特点和文化传承,探讨高庙文化在黔东南地区的传播及高庙文化的区域性特征提供了新的材料。


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王小梅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清水江 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