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高陵质疑方表示已搜集更多证据
◆专家观点
蒋赞初(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考古专家):
事件已超出学术范畴
我年事已高,没去过现场,但也读过比较严谨的《中国文物报》的报道,不过我们六朝史研究协会的副会长去看过现场,我认为墓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过去盗墓猖獗,里面有些文物是收缴来的,文物就不一定是百分百真的了。
这个事情之所以弄得这样沸沸扬扬,主要是第三方政府太过重视发展地方经济、开发旅游品牌,把纯粹的学术问题复杂化了。另外,安阳处于河南、河北的交界处,河北一直想发掘曹操墓但没有成功,安徽的亳州也是这样,所以心里有些看法。这个事件已经超出了学术范畴,控制得不太好,反而把真相给掩盖了。
葛剑雄(复旦大学教授、历史学博导):
考古被经济利益绑架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能轻易判定曹操墓的真假。但相对来说,目前证据还是充分的,毕竟这是经过国家文物局、社科院考古研究专家一致认定的。如果真有问题,闫沛东先生应该和这些专家坐下来探讨,这其实是学术范畴的事情,不适合公众讨论,闫这样的做法类似炒作,如果他真有证据就应该拿出来。如果曹操墓真的如他所说存在人为的造假,那么这就是犯罪了,他应该向公安部门、向政府举报。他的做法不是要讨论的态度。
河南考古队在发布信息方面也存在不规范的地方,去年底为了取得“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资格,在2号墓还没发掘的情况下就匆匆发布了认定曹操墓的信息,纯粹的考古已经被经济利益所绑架,这也是如今争论不休的根源所在。
◆热点疑问双方争辩
1.“格虎大戟”石牌是伪造的?
质疑:
闫沛东说,曹操墓的主要出土文物“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石牌、“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等石牌、画像石,以及指明曹操墓方位的“鲁潜墓志”,都是在南阳一个地下造假工厂生产出来的。他认为,造假者先用模具,然后在石料上用刻章技法套印古代字体,或隶或篆,然后,造假者利用电钻和钢钉,精雕细刻,为了做旧,他们还撒上发霉气味的黄土,使得仿造品古色古香,几可乱真。
回应:
潘伟斌表示,曹操墓中出土的石牌都是青石质的,不是水泥或石膏等可塑的材质,要造假也根本用不上什么模具。
2.谥号“魏武王”不符合史实?
质疑:
一直以来,关于墓葬中发现的曹操谥号“魏武王”争议不断。闫沛东认为,在历史记载里,从来称呼曹操都是“魏武帝”。为什么?因为曹操去世被葬时,他的儿子还没有建立魏国,曹操被封为魏王的时候,是汉朝的魏王,因为当时是汉献帝在位,曹操是汉朝的魏王。要说他是“魏武王”,实际上已经是“自降封号”了,已经把他降成一个藩王的身份了。
回应: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唐际根综合目前研究成果列出了文献中的相同表述:东晋孙尴《魏氏春秋》中“魏武王姿貌短小,神明英彻”;南朝时期沈约编著的《宋书·卷二十三·五行三》:“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秃鹙鸟集邺宫文昌殿后池。明年,魏武王薨”。他指出,曹操生前是魏王,有自己的封地,武王虽是谥号,但也只能是有封地前提下的“武王”,故应称“魏武王”。历史上还有中山靖王、鲁恭王等称呼存在。
专题采写:南方日报记者李培 实习生曾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