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海域古沉船云集之谜


 
    权威对话

    孙键(国家水下遗产保护中心水下研究员、“南澳一号”水下考古队领队):

    记者:此次“南澳一号”水下考古与我国前几次进行的水下考古相比有什么不同?在考古发掘上有什么难点?

    孙键: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水下沉船被盗捞,文物遭到破坏,于是对水下文物的保护迫在眉睫,要进行抢救性发掘。所不同的是,这次“南澳一号”所处的地理环境与前几次相比有些差别。一是这里海底作业比较深,达到27米,水下停留工作时间短,遗址本体位于海底,被海泥所覆盖。该遗址属于近岸遗址,紧邻繁忙的国际水道,北面是台湾海峡南口以及台湾浅滩,周边礁石浅滩密布,海水经过海峡呈放大趋势,海洋流速很大;海水各层的流速不同且不规律;日常潮水为半日潮,每日有两个高平潮、两个低平潮,在平流及流速较低时可开展水下工作,平潮期时间根据潮汐不同,大致有2个小时左右。“南澳一号”水下考古的整体工作不是短时期内能完成的,明年还要继续开展。

    记者:我国的水下考古工作目前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和其他国家相比有哪些特点?

    孙键:我国历史悠久,在清代以前社会发展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所以水下文化遗产丰富是我们的特点。但是,我们水下考古工作开始得稍晚,现在和其他国家相比大体上处于同步发展的水平。考古学本身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更多的是自己的发展,没有具体的指标可比较。一般说来,欧洲和美国的科技发达,他们可以大规模地在较深的海域开展水下作业,但是有许多是科考、探险与捞宝,并不都属于我们所说的考古学范畴。

    我们和欧美国家的差距,更多的是体现在科技手段和保护的理念上。此外,我们国家考古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体系属于国家行为;而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是允许私人介入的。

    记者:在很多人眼中,水下考古是很神秘的,许多人不了解你们所从事的工作,你认为水下考古的意义是什么?

    孙键:水下考古并不神秘,它是文物考古的一部分。中国除了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还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海洋。任何沉船从没入水中的那一刻起,它的历史就相对凝固了,与陆地不同,它很少会受到人类活动的扰动,是历史的最好承载体,保留了大量的历史信息。水下考古的工作目的与传统考古学基本无异,所不同者唯介质差异而已。另外,我想强调的是,水下考古只是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内容之一,并非全部;同时,很多情况下水下考古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国际上的理念是原址保护,尽量减少人为的损坏。


科技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