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海域古沉船云集之谜

    谜 团

    谜团一:南澳海域为何吞噬如此多的船舶?

    土生土长的黄迎涛对岛上的地理非常熟悉。他说,南澳海域实际上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历史上就有“郑和七下西洋,五经南澳”的记载。此外,从宋代到明万历年间,南澳都是自由岛,是海运货物的重要集散地,也是过往船舶的补给基地。正因为此,这条繁忙的航路上,极有可能沉没了不少商船。

    从中国东南沿海一路南下的“海上丝绸之路”,以陶瓷为最重要交易商品,方圆130多平方公里的南澳岛,恰好扼其咽喉。从发现“南澳一号”的“三点金”(民间对南澳岛乌屿与半潮礁之间海域的俗称)海面北望,南澳岛77公里长的海岸线曲折蜿蜒,弯曲系数高达0.714。这里礁石密布,尤其是随着潮涨潮落而时隐时现的暗礁防不胜防,使这片海域成为海难事故的高发地带。这使得整个海岛远望起来,既像一片风中辗转零落的枫叶,又如末代王朝无意间扯落的一幅裙角,孤独地漂浮于汪洋之中。

    谜团二:挖掘中会不会发现新宝物?

    随着考古发掘的进行,大批长期埋藏于淤泥之下的文物得以出水。目前古沉船已发现有约6个舱位,现在基本清理完毕的是一、二号舱的文物。随着发掘进一步深入,埋藏更深的瓷器腐蚀程度轻,品相可能更好。

    有专家认为,从航海角度讲,目前“南澳一号”发掘的瓷器很有可能只是“压舱”用的,非常有可能在后期发掘出档次和质量都非常高的瓷器。

    谜团三:出发地和目的地?

    南澳岛是从广东、福建一带的港口出口必经之地,目前尚不能断定“南澳一号”从南澳还是从漳州等地出发。南澳海域位于海上东亚古航线的十字路口,向北航行可到日本、朝鲜,向东可抵达菲律宾群岛,向南越过印尼等南洋各国,更远可抵达欧洲、非洲。“南澳一号”装载的主要是福建平和窑,据此可判断这艘船肯定不是去欧洲的。此前在东南亚等国发现过大量类似风格的瓷器,船只最可能的行驶方向是东南亚。另外,“南澳一号”出水瓷器中也有在非洲发现的相同文物,按此推理,“南澳一号”的目的地也可能是非洲或印度洋。

    谜团四:身世说法为何多?

    “南澳一号”的身世有多种说法。打捞中曾出水不少铜件,但明朝时是禁止铜等金属出口的。有专家认为,这可能是当时的走私物品,并由此推断“南澳一号”可能是走私船。与此同时,“南澳一号”还出水了不少铁锅,这类铁锅在海底是一摞一摞的,数量很多。按照明律,铁锅在明代也是明确禁止出口的。这些铁锅是如何上了陶瓷船,是公然走私,还是顺便夹带?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孙键表示:“不像是正常的出口贸易行为。”

    就在铜、铁之谜未解之时,海底又发现疑为铁手铳或铁铳炮圆筒状的铁质文物,它是正常贸易船随船配备的武器,还是某种半商半武的海商集团携带的武器,或者就是武装走私船,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耿宝昌表示,明代海盗猖獗,很多商船配有铁铳一类的武器,起一个保护作用,这并不稀奇。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张威也认为:“出现铁铳不好说就是走私。”

    谜团五:为何会沉睡海底?

    “南澳一号”为何会沉睡海底?专家认为,海上恶劣环境、海盗内讧还有船只超载都可能是原因。古代中国的船只远航一般都有固定的配置,最底下放金银器,中间船舱放银锭、瓷器等,上边放一些铁器,每次远航都尽量装满货物,不少船只铤而走险,吃水太深就可能翻船。“南澳一号”水下考古队队长崔勇根据打捞遇到的情况推测,这片海域天气变化莫测,海况复杂,离岸近,“南澳一号”当时也很可能是触礁沉没的。

    目前对“南澳一号”本身的研究仅限于朝向方位和尺寸大小。从探摸情况看,“南澳一号”较为平稳地沉在海底,船型大且完整度较好。随着水下发掘的进一步进行,特别是船体现身后,沉没的原因估计能找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