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县人”头骨化石发现和研究散记
郧县人头骨化石
化石的修理和翻模
谁来修理这两件珍贵的头骨化石呢?本来,在第一件头骨化石发现之后,我们即和黄万波教授商定,请长绍武同志来湖北修理骨化石。同时还商定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请黄万波李火贤(中国社会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等教授参加研究,并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申报科研项目。但长绍武同志后来一直因故未能来湖北,以致修理工作未能如期进行,申报项目的计划最后也流产。现在又发现了第二件头骨化石,必须抓紧进行修理。经过认真考虑,还是要到北京去请专家来帮助修理比较合适。
7月上旬,方秀珍同志专程到北京请专家。她一到北京就径直到贾兰坡院士家。她以前从未见过贾老,自我介绍之后,就超载了当地说:"贾老,我这次来是送一件宝贝给您看的。"说完,便小心翼翼地打开随身携带的小纸盒,捧出新发现的头骨化石给贾老看,并简要向贾老介绍了化石的发现经过。贾老看到这件头骨化石比前一化石标本保存更好、更完整时非常激动,连声说:"了不起!真是了不起的发现!"方秀珍乘此机会说:"我这次来北京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请北京的专家到武汉去,帮助并指导我们修理这两年头骨化石。对这样的国宝,我们不敢轻易动手。"说到修理工作,贾老说:"这项工作非得请胡承志教授去不可了。"说完,他就给胡教授家挂电话:"承志老弟,我这里有一件宝贝,你赶快过来看。"
胡承志教授当时已是74岁高岭的人了,他同贾兰坡教授的交往已有很长的历史。早在30年代,胡承志就在国民政府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裴文中和贾兰坡两位先生发现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就是由胡志修理的。这项工作非常不易,要先把修理出来的头骨碎片进行拼对、修复,然后才翻制成模型。由于解放前发现的北京人化石在太平洋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现存胡老做的北京人头盖骨模型也就成为文物,和原件一样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现在国外许多大学和博物馆收藏的北京人头盖骨模型都铸有"制作者胡承志的"的字样)。也正是这项有意义的工作中,贾兰坡和胡承志结下了浓厚友谊。后来 ,胡承志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工作,为我国的考古事业做出了不少贡献,像著名云南元谋人牙齿化石最先就是由人也研究定名的。
胡承志教授住在甘家口,与贾老家相距不远,他放下电话便骑车来贾老家。两位老人面对这件国宝都非常激动。贾老特意打开珍藏的好酒,与胡老共同举杯庆贺。随后,贾老便给胡老说明方秀珍这次来北京的目的:"湖北有了如此重要的发现,非常了不。现在他们没有人能修理化石,我想请你去帮他们一把,你看如何?"
"听你的,你说什么时候去吧!"胡老立即答应。后来,胡老告诉我说,他自元谋人牙齿化石的研究之后,已经有30年没有做过古人类研究工作了;这次之所以同意再作冯妇,主要是材料太重要了,这么完整的头骨化石,就该把它修理好;出于一个古生物学者的职业道德,必须这样去做!
胡老是8月来武汉的,当时天气很热,气温一般在38°以上,为了便于工作,我们将胡老安排在装有空调的房间里,由我24小时陪同。我们还根据胡老的意见,安排方秀珍跟他学修理。工作中胡老十分认真,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一锤一凿,精雕细刻,一比不苟。20多天后,两件头骨的修理工作胜利完成。
在考古界,重要的人类化石发现以后,需要尽快翻制模型(一般的观察和研究只使用模型,以保证标本原件的安全)。因此,我们决定请胡老再次下南下武汉,帮助湖北完成头骨化石的翻模铸型工作。
11月下旬,胡老再次到武汉。像上次修理化石一样,他仍然要我们派人跟他学习翻制模型的技术,这次由我和冯小波二人跟胡老学习。胡老使用硬膜技术做第二件头骨的模型,即在原件上先制作硬的石膏模。这是一件十分细致的工作,首先要根据标本的形状进行分块,然后再制成石膏模。一件头骨需要制很多块石膏模,工作量很大。一个星期过去了,我们终于合扰了最后一块石膏,留好了浇铸孔,完成了翻模工作。第二件头骨模具共45块,第一件头骨模具共57块(这件头骨的模型是我向胡老学习做的)。
石膏模子翻制完成后,要把模子一块一块地取下来,这也不量件容易的事,既不能损坏模具,更不能损坏原件(化石)。在这期间,胡老手把手地教我们,他从如何根据标本形状分块,到如何调制石膏浆,如何使模型没有气泡等,都详细地对我们讲解。胡老说,只有严格每一步操作步骤,制作出石膏模型才能用于研究。模型不仅要求形似(看上去一样),还要能用于测量,要与件丝毫不差,不然,就不能用于科学研究,制出来的模型也就没有意义。
给石膏模型着色也是一道非常细致的工作,不仅要求颜色相同,还要真实地反映形态特征,如颅骨缝等。因为这些都是研究时的参考资料,千万马虎不得。胡老告诉我们,测量标本时,裂缝会有影响,只有真实地将其反映出来,让研究人员考虑这方面的因素,适当处理数据,才能使数据更加科学。胡老给模型着色时,我们在旁认真观察。胡老完成第二件骨模型着色后,王自德(湖北省博物馆美工部教授)和方秀珍就开始第一件头骨模型着色。着色后的模型与原件在一起,难辨真假;经过测量,数据完全一致。如此效果,胡老十分满意。
为了使我们真正地掌握技术,胡老还把每一个步骤的操作都整理成文字,包括用原料,如何配比,如何调制,应注意哪些关键部位,都叙述得清清楚楚。这是他留给湖北的一份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