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文化的历史渊源

  壮族先民在接受汉族文化习俗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民族的融合:

  首先,壮族先民与汉人通婚,也接受了汉族的媒聘习俗,“初设媒聘,始知姻娶”。

  其次,壮人使用汉姓。秦时,作为西项民族首领的译吁宋还没有姓氏;到汉代,少数越人采用汉姓如骆、左、将、黄、同等;魏晋至隋,使用汉姓的壮族先民逐渐增多。

  再次,汉语的推广。壮族先民原操越语,相当部分壮族先民接受了汉文教育后,逐步掌握了汉语和汉文。随着越汉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各领域交往的日益频繁,汉语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元明清时期,以宣传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私塾、书院在壮族地区兴办,汉族中的湖广人、广府人、客家人、闽南人等族群,从不同的路线迁徙到壮族地区,汉壮族群互动与认同由官方深人到民间,由表层进人到深层。桂林是中原文化进入广西的门户。汉人的增多,逐步改变了桂林族群构成的格局。作为原住民族的壮族先民——西瓯人——迁徙他处,汉人不断南迁,落籍桂林,逐步成为桂林一带的主体民族。特别是宋代,桂林既是广南西路治所及经略安抚史“帅府”所在地,也是文化、经济的中心,一时冠盖云集,五方辐辏,蔚为岭南一大都会。

  明朝皇帝朱元津封其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朱姓王族落籍桂林,世袭13代,先后繁衍3000多人。清代,桂林市为广西首府,广东、湖南、福建等省又有大批流民进人,城内外商贾云集。晚清至民国年间,桂林城内汇集了湘、赣、粤、闽等十几个省的客商,他们各自以地域为纽带组织同乡会,建立会馆,联络乡情,介绍职业,互相帮助,保护同乡利益。民国35年(194),桂林的广东同乡会有309人,福建同乡会有300余人,江西同乡会有319人,浙江同乡会有1300人,湖南同乡会有41 000万人。这些外省人大多为汉族,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后来都定居桂林了。

  回族进入桂林最早在宋末元初。据《宋史》记载,宋景炎二年(1277),宋左武卫将之马暨系甘肃宕昌(今甘肃岷州)人,其部属多为穆斯林,战败后有落籍桂林者。元将阿里海牙系维吾尔族人,部属多为穆斯林,当时元军驻防镇宁的过程中亦有人落籍桂林一带。这两部分人的后裔称回族。元朝以桂林为广西首府,人桂林任职的外籍官吏中确定为回族和信仰伊斯兰教的有近50人,其中不少人后来定居桂林了。其代表者波斯人伯笃鲁丁,于元至元三年(1337)自金陵(今南京)来广西任职多年,后因病返金陵,不久逝世。其孙永龄于明洪武十三年(138)携兄弟永清、永秀游宦粤西,落籍桂林,改伯笃鲁丁为白姓,这就是桂林白姓的先祖。回族大量进入桂林在明清两代。1990年,桂林回族姓氏白、马、麻、以、哈等大都是明清时期入桂林定居的,少数为民国时期定居桂林。回族虽与汉族长期杂居,受汉族影响,但由于信仰伊斯兰教,在风俗习惯上多受宗教影响,一般实行族内通婚,女子一般不嫁其他民族。清末以来,回族人日减少,族内通婚有困难,才有部分回汉通婚。回族男子可娶其他民族女子,配偶随回族风俗习惯即可,俗称“从教”。

  瑶族,是广西历史悠久的一个世居民族。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云:“瑶之属桂林者,兴安、灵川、临桂、义宁、古田诸邑,皆迫近山瑶。”沿边“省民”(汉族)与瑶民风气习俗、生产技艺略相接近,瑶民常以山货杉板、滑石之类向汉族换取盐米,但不时有仇杀械斗发生。

  现阶段在桂林居住的民族中汉、壮人口较多,其次为回、苗、侗和瑶族。1990年,桂林市区汉族人口为522 084人.占人口总数的93%。在桂林市区,人口超过10 000的少数民族只有壮、回两个民族。桂林民族的融合主要是在汉族与壮族之间进行的.或者说汉壮之间的互动融合是桂北地区民族融合的主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