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星座失宠透视NASA新走向

月球基地想象图

  务实为上

  在这份总共190亿美元的预算案中,有50亿美元将用于空间科学和技术创新,其中主要涵盖了NASA的对地观测项目和太阳系深空探测计划。相对于2010年,科学预算的增幅达到了11%。

  在新计划的卫星中,用于气候科学研究的占据了极高的优先级。这似乎也显示了奥巴马政府对于环境和全球变暖议题的重视。2009年2月24日,价值2.73亿美元的“轨道碳观测台”在发射后不久,即坠入了南极附近的印度洋。新预算为此拨款1.7亿美元来研发新的碳监测卫星,预计新卫星可以在2013年2月前发射。不过在没有得到确认评估之前,NASA不会公布正式的时间表。事实上,在“轨道碳观测台”发射失败之后几天,NASA就开始了替换方案的研究,以此希望能在28个月内补上这个空缺。

  此外,新预算还将为一系列的太阳系机器人探测项目和空间望远镜提供32亿美元的资助,这些新项目包括了哈勃空间望远镜的继任者以及用于月球和火星研究的探测器等。

  为了给远征外太阳系的机器人提供动力,美国白宫授意NASA和能源部重新开始制造钚-238,而美国的实验室在20多年前就已经停止了这项活动。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议题,牵涉到多个部门。美国能源部原先从俄罗斯的原子实验室进口钚-238,但美俄两国未来外行星机器人探测的需求使得钚-238的储备变得捉襟见肘。NASA计划于2020年发射的用于探测木卫二的“旗舰”探测器就需要大量的钚来为其众多的仪器提供能源。

  同时,NASA还将研发高新斯特林放射性同位素发生器。这是一种更为高效的能源系统,可以减少对稀有的钚的消耗。根据新的预算案,2014年或者2015年这一系统将进行测试飞行。新预算还将耗资1,400万美元(5年耗资4.2亿美元)建造一个太阳探测器,它将穿越太阳的外层大气,以此来更好地来了解日冕是如何被加热以及太阳风是如何产生的。

  商业太空时代到来

  除了为空间科学提供更多的资金外,新预算案还将资助商业载人空间飞行。因为NASA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在航天飞机全部退役之后,美国将丧失把宇航员送入近地轨道或者往返国际空间站的能力。

  因此,新预算案提出从政府到私人企业一起来开发新的载人航天火箭和飞行器。在奥巴马公布预算案之后,NASA宣布为5家商业公司提供总计5千万美元的资金来做为研发启动资金,这同时还将创造大约5,000个新的就业岗位。和NASA签署“空间行动协议”的公司有:内华达山脉公司(2千万美元)、波音公司(1.8千万美元)、联合发射同盟公司(670万美元)、蓝色起点公司(370万美元)和杰出空间发展公司(140万美元)。同时每家公司还有从其它渠道获得的配套资金。

  内华达山脉公司将把这比钱用于其“追梦者”升力体太空飞机的研制。“追梦者”的设计基于NASA兰利研究中心提出的HL-20升力体概念,是一种垂直发射、在跑道上着陆的空间飞行器。到2014年“追梦者”也许能够为使用联合发射同盟公司的“大力神”5型火箭发射做好准备。联合发射同盟公司则将把它的这比钱用于一个紧急探测系统的开发,以此来诊断出“大力神”5和“德尔塔”4型火箭行将出现的事故。如果这些火箭执行的是载人发射任务,那么这些系统将会为挽救宇航员的生命争取到宝贵的时间。

  做为NASA老牌的承包商,波音公司则力主于研发一种可使用多种不同火箭发射的航天器。杰出空间发展公司是“星座”计划中“猎户”飞船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的关键转包人。现在它将为未来的商业载人空间飞行研发类似的生命保障系统。蓝色起点公司的这笔钱将会用在密封舱和发射逃生系统的研发上。

  迄今还没有任何商业公司独自把人送入过地球轨道。如果美国不想为进入太空而向俄罗斯或者其他国家支付费用,与商业公司的合作将会是必然的选择。

  各界的声音

  在奥巴马公布了他的新预算案之后,各界的反应大相径庭。“阿波罗”11号宇航员、第二个踏上月球的Buzz Aldrin对此表示了强烈的支持,尤其赞扬了其中力主新技术研发的战略。他说,我们已经到过月球,新计划将使我们再一次挑战已有的极限。

  但拥护“星座”计划的NASA前局长Michael Griffin则表示,取消“星座”计划意味着放弃载人航天,这样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将不再是这一领域的重要角色。虽然他在任期间也为商业公司提供过资金,但他认为它们还没有做好把宇航员送入轨道的准备。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民主党女众议员Suzanne Kosmas更是直接表示,总统的提案无法让人接受,一个没有具体计划和时间表的NASA只会失去美国在空间领域的主导权。

  而更多的人似乎还是持观望态度。一来,这一预算案还需要美国国会的批准,因此最终是结果还可能有变数;二来,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如何进行资金上可承受、技术上可执行的空间计划确实还需要三思。不过不管怎样,正如这一新预算案所彰显的,“创新”是NASA得以傲视群雄的根本,而商业公司进入太空领域似乎也已“势不可挡”。


中国国家天文杂志 文/谢懿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