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社会的北京自然博物馆
在发达国家,自然博物馆作为社会公益机构,不仅是普及科学知识的阵地,还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的社会职责。这种新的博物馆理念也成为北京自然博物馆探索和实践的方向。日前,笔者走访北京自然博物馆了解到,该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不再局限于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而是关注社会发展,结合社会热点,面向公众开展教育活动,并加强国内外合作,把中国的科学文化带到世界,为公众科学文化素养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做出了贡献。
今年是达尔文诞辰200周年,也是科学巨著《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北京自然博物馆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了《达尔文》展,使用精美的图文、珍贵的实物,丰富的视听展示和活泼的互动项目详细介绍了达尔文的生平和他发现生物进化的过程,向人们解释了物种的起源、进化和发展。
科普与学术交流并举
北京自然博物馆成立于1951年4月,当时叫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1962年正式命名为北京自然博物馆,主要从事古生物、现生生物和人类学的标本收藏、科学研究和普及工作。2008年7月,该馆对社会免费开放。
该馆现有四个大型基本陈列和四个专题展馆。古生物陈列、植物陈列、动物陈列和人类陈列这四大基本陈列构筑起地球生命发生发展的全景图,以生物进化为主线,以生物多样性为主要内容,向公众普及生命科学知识。人体真奇妙、水生生物馆、恐龙世界和动物骨骼四个专题展馆则介绍人类、水生生物、恐龙和动物的起源和进化知识。
为了更好地宣传科学知识,北京自然博物馆组织了10届北京市中小学生物知识竞赛,组织生物夏令营和科普讲座,并不定期招收义务讲解员,为公众普及科学知识。
目前,北京自然博物馆共有珍藏标本20多万件,对这些藏品的研究成为了该馆的重要工作。此外,该馆还经常举办科普报告和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就自然科学领域的相关问题发表看法、阐述观点。
专题活动凸显教育功能
“博物馆除了收藏、研究、展示等基本功能,最核心的应该是教育功能。”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孟庆金说,“博物馆是我们的‘第一课堂’,应承担社会责任。我们应把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博物馆教育结合起来。”
为了配合北京市社会大课堂的开展,该馆利用展览资源与专家资源,开展了一系列有特色的社会大课堂活动。在2009年暑期,该馆推出了“博物馆奇妙夜”活动,家长带领孩子在夜间参观博物馆,聆听专家讲解、看电影并制作蝴蝶标本,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孟馆长提出了“馆校合作”的发展模式,将博物馆的收藏展览与现有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配套,补充学校知识的不足。北京自然博物馆参加了“首批44家课程教学实验基地资源开发研讨会”,就博物馆资源与学校课程相结合进行探讨,并制定了初步的课程方案供学校老师参考使用。
新形式展览引人入胜
“博物馆的意义就是要告诉人们物种灭绝的原因,如果不爱护环境,那么灭绝的将是人类自己。”孟馆长告诉记者,“通过参观展览,让人们树立保护自然的意识,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博物馆用标本的形式回顾历史、讲述历史,比说教更有意义。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提高了,国家的软实力才能得到提升。”
除了固定展览外,该馆还增加了新的展览形式,引进国内外博物馆珍贵资源,为公众提供学习和教育的平台。
《多彩的生命——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展》是由国家林业局主办、北京自然博物馆联合天津、大连、浙江等地承办的展览,多媒体展示与景观、展板、标本等相结合,使人们了解丰富多彩的野生动物世界,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首都中医药60年发展成就展》展示了北京地区国医文化的特色、传承、普及情况,以及国医名师的风采。猛犸象展则是与俄罗斯联邦萨哈共和国合作的展览,为了唤起青少年及广大民众对古生物科学的兴趣,保护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
同时,北京自然博物馆也在国内外巡回展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最新的科技成果,宣传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对提高国家软实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郑州科技馆展览的《生命的支撑——骨骼展》,展出海洋生物、动物及人类骨骼等30余件标本。在新喀里多尼亚首都努美阿梅森艺术展览馆开展的《中国恐龙展览》,展出中国珍稀的恐龙及古生物化石31件,让更多外国朋友了解恐龙,了解中国。
孟馆长表示,2010年要继续强调博物馆和社会的融合,“要举办一些专题示范性展览,在全国巡回展览,把更多人类文明的科技成果展示出来,更好地把博物馆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
科技日报 通讯员 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