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发现大汶口晚期“刻划陶片”

  昨日,记者从市文物部门了解到,在我市这次对郸城段寨遗址实地调查中又有惊人发现,一枚带有类似“山”字等原始刻划符号的陶片经专家确认为大汶口文化晚期时代产品,这次段寨遗址发现在豫东地区尚属首次,此陶片也一举将豫东地区有刻划符号的历史提前了几百年。

  据市文化局文物科科长周建山介绍,段寨遗址位于郸城县巴集乡段寨村西北高5米的方形台地上,文化层厚约8米。1974、1979年局部试掘,属大汶口晚期、龙山早期遗存,下层还有仰韶文化遗物,上层分布有商、西周、春秋时期遗物。这枚刻符陶片,为泥质夹砂姜黄陶,内面呈黑色,长6厘米、宽4.3厘米、厚1.6厘米,外面上部有一类似“山”字的刻划符号,“山”字左边近处和陶片右下方各刻划有“—”道,“山”字刻符上部陶片已残。“山”字刻符的中间竖道和横道刻划力度较小,线条较浅,另两竖道刻划力度较大,中间竖道和横道之间不相连。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观看图片后认为:“陶片上的确是刻划符号,但太残,不能判断是否为原始文字。”关于这枚刻符陶片的年代,曾试掘段寨遗址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曹桂岑先生推测,这枚刻符陶片应属豫东地区大汶口文化晚期遗物,大约在距今4600年至4800年。

  据了解,以前大汶口文化的刻划符号和文字主要发现于山东地区。此前,我市的淮阳平粮台古城曾发现龙山文化时期的“离”卦形刻划符号,这次普查时所发现的陶片应该是豫东地区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原始社会时期的刻划符号,对于研究我国古文字和古文明的起源提供了新资料,尤其对研究太昊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周口晚报 李瑞才 周建山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陶片 大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