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人头骨的故事

  头骨出现停工那天出土,不同于动物化石

  对灵井考古发掘被许可的欣喜过后,领队李占扬望着满塘淤泥、烂草,发现这个坑塘常年积水,已变得支离破碎,各个时期的地层堆积杂乱无章,唯独枯泉东北角一片凸起的断崖有地层露出,土色泛黄,其下土质略有不同,考古队决定在这里挖第一条探沟。

  2005年6月29日,第一块石英片出土,接着便成组出现。“有一层,全部是各种化石、石器,土质非常少,实在罕见。”考古志愿者轩辕淑菊女士回忆。这期间,不断有地下水细流涌出,汇集在探方中,给发掘带来困难。而几万年前的象、赤鹿、野猪、原始牛、披毛犀等动物化石相继出土,上层还出现了细石器、牙针、赭石染料和中国最早的立体雕刻鸟等。

  其数量和质量令专家们欣喜不已,而他们等待的更重要的东西还未出现。

  2009年8月14日午后,灵井遗址现场已停工,李占扬在遗址附近借住的农户家桌子上摆着灵井考古挖掘用品,手铲、刷子、牙刷、削过的竹筷等物。“牙刷一个月换几次,你注意,是带绒毛的这种,不会破坏东西。”这些工具将会被收入博物馆,与头骨一起参展。说到头骨的出土,他说,又是一个命运的巧合。

  2007年12月,9号探方进入第11层后,土质变得松软,出土化石和石器突然增多,而当时灵井遗址发掘工作正在收尾,这种现象在预示什么?大家不想放弃,但停工日期即将来临。

  12月17日,即将停工回填撤离的最后一天,刚一上工,队里有人说:“今天人头该出来了。”和往常一样,这句戏言已被他们反复说了很久。技工曹秀梅一再提示:“注意,和往常一样。”她的话音未落,民工李翠云盯着自己的竹签下,急促喊道:“有戏。”她挖出了些不同的东西。

  经过曹秀梅的清理,化石的轮廓清晰可见:骨头呈淡黄色,表面光圆,最重要的是一侧边上清楚地显露出骨缝,不同于动物化石,她开始感到紧张……

  两天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武、野外化石发掘专家赵忠义和张双权博士从北京赶到许昌。

  3天后,“许昌人”头骨化石装车起运。汽车进入北京后,沿着西三环向北行驶,与当年裴文中将第一个“北京人”头骨化石从百里外的周口店运往城里是同一条路线。

  构成冲击

  许昌遗骨出现将改写现代人类起源学说

  该头骨化石包括一块完整的顶骨、额骨、枕骨、颞骨等断块共28块。目前,古人类头骨还在北京进行复原,这种复原,并不是复原其相貌,而是把支离破碎的骨头拼凑起来,复原后可成较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

  现代人的起源有两种理论,一种“单一地区起源说”,认为现代人是非洲南部早期智人侵入世界各地形成。另一种理论称“多地区起源说”,这种理论认为亚、非、欧各洲的现代人是由当地的早期智人以至猿人演化而来的。

  现代人起源的两种观点长期对峙,以非洲起源取代说占据上风。因在“许昌人”发现以前,已知的最早的现代人化石出自南部非洲,被认为早于10万年前,而在亚洲和欧洲,没有发现时代如此早的现代人化石。专家推测“许昌人”的年代有可能在距今10万年~12.8万年这个范围。“许昌人”头骨化石的出现,无疑对非洲起源说构成冲击。

  实现“突变”

  身为旧石器时期的灵井石器上出现新石器早期的琢制技术

  “如果研究出许昌人是现代人,并和我们以前已经发现的猿人和晚期智人链条衔接起来,可以证明‘多地区起源说’,至少,证明中国现代人是由本土的猿人或者智人繁衍的,而非移民。目前,头骨及动物化石已经透露了一些信息,大规模化的狩猎活动已经能够进行,‘许昌人’应该有了很实用的语言,没有语言能够组织这种活动吗?但在目前这只是一个假设。”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周昆叔研究员与李占扬称,许昌人具有专业化狩猎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学术界认为的现代人类行为出现的一个重要标志。

  专家通过对动物群化石的研究,认为灵井许昌人遗址的原始牛和普通马的死亡年龄以壮年为主,即当时“许昌人”的主要食物并不是食用拣来的动物尸体,而是捕猎获得,这是第一个关键因素。另一个关键因素取决于工具,专家认为,灵井人可能实现了“突变”从石器制作工艺上,“许昌人”使用的石器体现了非常进步的一面。“以灵井小尖状器为例,有些标本用直接打击法是无法完成的,其细小的痕迹同距今两万年以内的细石器类似,但身为旧石器时期的灵井石器上出现新石器早期才有的琢制技术,由此推断,现代人行为可能通过‘突变’产生。”

  另外,骨器是灵井工具中的一类,制作和使用同石器类似,骨器的大量存在,可能预示着工具模式开始走向多元化,这也可以认为是“突变”的结果,随着对许昌古人类头骨的研究推进,解开这个谜团指日可待。


郑州晚报 马静





上一篇 下一篇